任何的限度,都是从自己的心坎开端的。每一奋发尽力的背地,必有加倍的弥补。以下是课件为您推荐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十五《孟子》二章。
  十五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
  (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
  二、资料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教师正字正音。
  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
  (一)第一段
  1、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⑴翻译。
  ⑵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⑶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2、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
  ⑴翻译。
  ⑵辩证分析,从正面来论述。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⑴翻译。
  ⑵假设推理,从反面来论述。红岩每章内容概括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恶有甚于死者。
  ⑴翻译。
  ⑵因果分析,从正面来论述。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⑴翻译。
  ⑵“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点拨] 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⑶递进论说,升华主题。
  第二课时
  (二)第二段
  1、一箪食……乞人不屑也。
  ⑴翻译。
  ⑵正面举例。
  (三)第三段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⑴翻译。
  ⑵反面举例。
  2、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
  ⑴翻译。
  ⑵排比、对比。
  (四)总结全文
  1、段意
  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2、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好处深入浅出 逻辑严密 气势充沛 主题鲜明
  五、读延展
  分析下列各句中“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后的感受。
  欣感悟表述
  孟子义我所欲也 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士为知己者死的“仗义”。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 忠君报国的“忠义”。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 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
  六、结语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一处很优裕的地方,生活着一健康活泼的梅花鹿,它们无忧无虑,悠闲、安逸,食物应有尽有,慢慢地,它们变了,变得懒了,变得衰弱不堪,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有
一天,突然出现了一只狼,狼把它们当中最弱小的鹿吃掉,接着吃次弱的,接着又吃了一批身体不灵活的。狼的侵入,使这梅花鹿受到极大的震动,在生死存亡面前,它们一只只都警觉起来,醒悟过来。它们不再过以前那种安逸懒散的生活,它们与狼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搏斗,最终弱小的梅花鹿被淘汰了,较壮的梅花鹿生存下来了。通过这则寓言故事,我们能否悟出一个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