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主要代表⼈物及特点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与地之宜,近取诸⾝,远取诸物,于是作⼋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这法于古⼈的“天圆地⽅”的理念。“○”是“ ”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的周长与直径相⽐是⼀个常量(π=3.14159……),“π”是物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内⽅”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式。
2、“五”之说
“五→⼆乂”字,《说⽂解字》说“五,五⾏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同‘戊午’。戊,为天⼲第五;午,也指五⽉”。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的“阳象”,“地”是最⼤的“阴象”,“天地造化五⾏”。“五⾏”是古⼈认为构成世
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竖(⼁)、撇(⼃)、捺(⼂)、折(⼄)。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种语⾔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然的“鸟鸣、⾍叫、兽吼、风声、雷声、⾬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定意义、代表⼀定事物的“声⾳”,这就是语⾳的进化。例如:“ma、ba”⽤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进化到现代,已是⼀个⼗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约有4×400=1600种声⾳。语⾳的分化必定有其⾃⾝⼀定的规律,从现代语⾔中可以分辩出⼀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定其名的。“哈、喔、嘘、哎唷……”等声⾳是直接表⽰⼈类在不同情绪下的⾃然发声。“五→午”、“苗→渺”、“⽊→冒”……⾳相通,意相联
【原⽂】⽊,冒也。冒地⽽⽣东⽅之⾏,从⼬、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的第⼆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类主要⾯临的是⽣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然和猛兽毒蛇等的⽃争过程中,有时需要⽤“形”或“画”来表⽰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上或树⼲上做⼀些标记。⼈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动物、祖先……”等图象。《说⽂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可以⽤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字。”
由“图画”经过⼀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字”的进化过程。拼⾳⽂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声⾳的字母⽅向发展,以语⾳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向发展,⽤不同的图象来表⽰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法。“⽇、⽉”等属于象形⽂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更⾼层次的组合,产⽣⽤于表⽰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字。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⑷“数”概念是⼈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类⾸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和“有”。没⽔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字中“ ”表⽰⼿,“⽉”表⽰⾁。“有”字原意“⼿下有⾁”,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
⼀步分化形成“⼀、⼆、三、多”等数的概念。
类似的例⼦还很多。⼜如:⾦→鑫,⽊→林→森,⽔→淼,⽕→炎→焱,⼜→双,⼈→从→众,乂→⽘……。通常,字根相重表⽰“多”,三重表⽰“众”。
⑸“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明⽩、事情变得明显……”等。
⼆.字体(汉字)的演变
⼀、萌芽时期(距今约6000余年)
1、先⽂字阶段:
①结绳刻本记事(图略)。
②图画记事(图略)。
2、原始⽂字阶段:
①陶器上表⽰抽象概念的符号—⼤汶⼝陶器
⽂字(图略)。
②陶器上模拟物体形象的符号(图略)。
⼆、古⽂字时期(距今约3000余年)
1、甲⾻⽂:是⽬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成熟⽂字,于清光绪⼆⼗五年(1899年)开始在河南安阳⼩屯村出⼟,⼜称“殷墟⼘辞”(图略)。柔弱纤细的特点;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汉字的特点2、⾦⽂:产⽣于西周时期的⼀种古⽂字。字形较甲⾻⽂更为粗壮、象形,因刻于青铜器上⽽得名。代表作品有:《⼤丰簋》、《散⽒盘》、《⽑公⿍》。殷代末期就产⽣了。浑圆质朴;形体结构不定性。
3、籀⽂(古籀⽂):即“⼤篆”,相传为周宣王时期太史籀所造,故名。字形整齐稳定,更加简洁和线条化。早期銘⽂⽆存,代表作品有战国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字。具有求精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均匀,并有横竖⾏笔,形体趋于⽅正。笔势圆整。字体繁复,偏旁多有重复,书写不便。
三、今⽂字时期
1、⼩篆:秦统⼀中国后,统⼀了⽂字,即“秦篆”。因多刻于⽯、⽊之上,故称“篆”。其字笔画已基本线
条化,字形瘦长,书写⼯整匀称,圆润秀丽,为秦统⼀中国后推⾏的正宗⽂字。代表作品有《泰⼭刻⽯》等。
2、⾪书:萌芽于战国后期,⾄西汉⽇臻成熟,到东汉是⾪书的成熟和⿍盛时期,并成为汉代的正宗⽂字。其字字形扁平,呈现出横平竖直、俯仰向背、肥瘦⽅圆、结字紧密的特点,较篆书更易书写。代表作品有《⼄瑛碑》、《张迁碑》、《熹平⽯经》等。
4、楷书:亦称真书或正书。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其书体表现出“半⾪半楷”的特点。代表⼈物及作品有:钟繇的《宣⽰表》、王羲之的《乐毅论》、王献之的《⼗三⾏》及云南的《爨宝⼦碑》等。
到了唐代,楷书已成为正宗官⽅⽂字,并沿⽤⾄今。代表⼈物及作品有:①初唐四杰: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的《夫⼦庙堂碑》、褚遂良的《孟法师碑》、薛稷的《信⾏禅师碑》;②晚唐⼆杰: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姑仙堂记》《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秘塔碑》,后世称为“颜筋柳⾻”。
另有北宋赵佶所创“瘦⾦体”《千字⽂》、元代赵孟頫《道德经》等;
后世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合为“楷书四⼤家”。
5、⾏书:是楷书的⼀种辅助书体,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雅俗共赏,最具实⽤价值的书体。代表⼈物及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书”)、颜真卿的《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书”)、苏轼的《寒⾷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书”)赵孟頫的《琴赋》等。
6、草书:因书写草率⽽得名。其类别及代表书家有:①章草:始于汉初,是将⾪书写得草率、简捷⽽成。因此,保留了⾪书字形扁平、有波笔、
字字分离的特点。传世名作有索靖的《出师颂》、陆机的《平复帖》等;②今草:始于汉末,从章草发展⽽来,笔画连绵回绕,字与字之间多有连缀。代表⼈物有“⼆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③狂草:⼜称⼤草,它是今草的极端发展。其笔势狂放,笔画省减,多字字相连,为欣赏之⽤。代表⼈物有张旭、怀素、黄庭坚、⽑泽东等。
三.书法艺术的⽂房四宝
⽑笔字的书写⽤具,主要是笔、墨、纸、砚,通常称“⽂房四宝”。要学书法,就得了解这些⽂具,知道如何选择,怎样保护。⼯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分必要的。
⽑笔,相传是秦国⼤将蒙恬发明的。也有的说“虞舜造笔”。
其实,⽑笔的历史⽐蒙恬、虞舜都早得多。原始⽂化的仰韶彩陶上,就有⽤⽑笔绘制的纹饰,露锋之处,⼀根根笔⽑的痕迹都清清楚楚。它的历史⽐⽂字还早,距今⾄少有6000多年了。
汉字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且饮誉世界,同采⽤了⽑笔这种特制的书写⽤具有莫⼤关系。⽑笔笔头是⽤⽺、狼、⿏、兔
等的须⽑制成,因其柔软,可轻可重,可粗可细,⽅才可能写出天成⼈妙的奇异点画,形成出神⼊化的艺术妙境。⽑笔其他质料的⼯具,也可以写出各种漂亮的字体,但是却难以取得有如⽑笔书法这样⾼的艺术成就。
⽑笔制作积⼏千年之经验,⽽最负盛名的当推湖笔。湖笔因产于古代湖州⽽得名,创始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历史。
⽑笔有软毫、硬毫和兼毫之分。
软毫:性柔软,易濡墨;制作原料多选取⽺⽑,故俗称⽺毫。书家有的认为⽤⽺毫易练出笔⼒,主张初学者以选⽤⽺毫为宜。我的体会是,中⼩学⽣习字,多从中楷开始,宜先求⼯整。⽺毫虽佳,却难掌握,⽤兼毫较为合适。
硬毫:性强劲,不能多含墨;选取黄⿏狼尾毫为主制成,故俗称狼毫。练习⼩字,为求⼯整,宜⽤硬毫。
兼毫:属中性,刚柔兼济,是兼⽤⽺毫与其他兽毫配制成的。野兔豪⽑⾊近于紫,故兔豪⼜称紫毫。依⽐例,有七紫三⽺、三⽺七紫、五⽺五紫,则称紫⽺兼。
如何选笔?
⼀是⼤⼩软硬要合于实⽤。⼀般说,写⼤字⽤⼤笔、软笔;写⼩字⽤⼩笔、硬笔。
⼆是笔尖要圆如锥,捺如凿,具备圆、尖、齐、健四个特点。圆,是笔头圆聚饱满;尖,是指笔尖锋颖
如锥;齐,是将笔尖润开捺平即捏扁,锋如凿刃⼀样平齐;健,指笔锋有弹性,劲健有⼒。可将新笔蘸些唾液润开,在⼤拇指甲上来回绕圈⼉。若圆转⾃如,绕罢提起,笔尖⾃然收束,回复尖挺,就可以。
如何护笔?
新笔启⽤,笔头上有胶,须先⽤温⽔(不能⽤热⽔)浸泡,让其发开,名⽈发笔。注意不可硬捻,更不能⽤⽛咬开。⼩楷笔可发开笔头的2/5,中楷笔可发开1/2,⼤楷笔可发开2/3。⼀般说,⽑笔不宜全发开,全发开则软弱⽆⼒。发开多少合适,终归要看使⽤起来是否合适。
⽑笔⽤过后,⼤字笔要⽤清⽔洗净,不留宿墨,再将笔头理顺,笔头向下,悬挂起来。⼩字笔,要⽤笔套保护起来,以防笔豪胶结。若长期不⽤,则要放⼊匣或囊中,放⼊樟脑,以防⾍蛀。
墨,相传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有学古考证,邢夷当为刑夷,换⾔之,即古代有了刑罚之后就有了墨。古籍记载,舜时有五刑,其中之⼀为墨,就是在犯⼈额上刺绞,⽤墨涂上,也称黥刑。这样,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已有墨了,约有4000
年历史。商代甲⾻背⾯也发现多有墨书。秦汉墨丸也有出⼟。
古代⽤墨⾮常考究。汉代隃麋(今陕西千阳)以制墨⽽闻名,故隃麋成为古墨的代称。晋代⼥书法家卫夫⼈所著《笔陈图》说:“其墨取庐⼭之松烟,代郡之⿅⾓胶,10年以上,强如⽯者为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制墨,不仅讲究墨烟,讲究⽤胶,还要放⼊珍珠、麝⾹等药物,以增强墨的光泽,颜⾊,除祛异味,令有⾹⽓。唐末出现了以制墨⽽名闻于世的墨⼯奚超、奚廷圭⽗⼦。
奚⽒后南迁安徽歙县,奚廷圭被南唐后主李煜任命为皇家的墨务官,赐姓李,故后世⼜称李廷圭。李廷圭所制之墨,⾹味浓郁,光泽如漆,当时就与黄⾦等价。宋时已成为⽂林珍宝,已有“黄⾦易得,李墨难求”的感叹了。宋⼈何薳著《墨记》、晁贯之著《墨经》,出现了制墨的专著。近世有⼈统计,历代古⼈制墨所⽤药物,仅见诸记载的就有50多种。不难想见,古⼈是多么重视墨这⼀⽤品了。
墨的常见品种,按制作⽤的主要原料,⼤致可分为三类:
松烟墨。主要是⽤松⽊烧烟,掺⼊适量的胶、药材和⾹料制成。⽽松烟墨⼜以徽墨为上上之品。
油烟墨。即⽤油类烧烟制成,通常多⽤桐油、⿇油、菜籽油,以及⽯油。制墨时亦掺⼊适量的胶、药材、⾹料。
油松墨。以油烟及松烟混合制成。由于混合的⽐例不同,墨质有所不同。
如何选墨?
墨质优劣,从⾊泽与声⾳可以分辨出来。⾊泽以紫光为上,墨⾊次之,青光⼜次之,⽩光为下。轻轻击墨,⾳清者为上,⾳浊者为下。研于砚,其声细者为佳,粗者为次。
如何磨墨?
磨墨要⽤清⽔。清⽔以含有微量盐灰的⽔为优,次井⽔,次⾃来⽔,次蒸馏⽔。注意不要⽤茶⽔,也不要⽤热⽔。
研磨时,墨要保持平正,要重按轻推,圈⼤⼒匀,平稳⽽缓慢。初研,⽔宜少,磨浓了,再加⽔,再磨浓。墨磨得要浓淡适度,太浓易使笔锋胶涩难⽤,太淡⼜易透纸。
墨湿⽽再⼲,则易碎裂。可在墨外裹上⼀两层纸。⽤时不污⼿指,也可保护墨不碎裂。
平时练字,为了⽅便,多⽤墨汁。墨汁过浓。可倒出少许与清⽔在砚中调和。注意不要往墨汁瓶中加⽔,那会使墨汁中的胶质腐坏发臭。
纸,相传为东汉蔡伦所发明。考古发现,早在蔡伦之前200年,西汉初期已有粗糙的⿇纸了。但在已发现的多种古纸中。凡⽐蔡伦时代为早的纸,如西安灞桥纸、陕西扶风纸,名为⿇纸,实为絮团,上⾯都
没有写字;⽽在蔡伦之后的纸张,如新疆罗丰泊纸,⽢肃武威旱滩坡纸,却都是⽤之于书写的,上有墨迹可证。因⽽可以说、蔡伦是古代造纸术的⾰新家,古⿇纸经蔡伦⾰新制作技术,才便于书写了。称其为纸的发明者,也是不过分的。
纸的品类多不胜举,但⽤之于⽑笔书法的纸张,历来以宣纸最著名。
据考证,宣纸创始于南朝,当时有凝霸、银光之名。
宣纸的集中产地在安徽泾县。泾县唐时属宣州管辖。后世泾县等地纸张也集中到宣城外销,故有宣纸之名。
宣纸质地绵纫,纹理细密,宜于表达书画艺术的妙趣。同时,抗拉⼒强,不易⾍蛀,便于长期保存,故有“千年寿纸”之誉。
宣纸品类名称很多,如单宣、夹宣、罗纹宣以及珊瑚宣、虎⽪宣、⽟版宣等等。以纸质区别,可概分为⽣宣、熟宣、半熟宣三类。
⽣宣,易吸⽔,渗墨,同时要注意墨的浓淡相宜。
熟宣,是⽣宣经加明矾、⾻胶等处理⽽成,不易吸⽔,纸质较硬。
半熟宣,也是由⽣宣加⼯⽽成的,介于中性,能吸⽔,⽽不易渗化。
宣纸是书画⽤的较为贵重的纸,初学写字,⽤纸不必太考究,要选⽤⽐较糙⽽涩的纸为好,通⽤的有元书纸、⽑边纸、⽩⿇纸均可。但不宜⽤过于光滑的纸张,如油光纸、拷贝纸等。纸糙涩容易练出笔⼒,光滑则⽤于练笔不利。
砚,始于何时?古⼈不知,就将之归功于⼈⽂初祖的黄帝。东汉李尤撰《墨砚铭》就说:“书契既造,砚、墨乃陈。”意思是发明了⽂字,就有了砚和墨。其实,在世上还没有⽂字之前,已有了砚。砚,最初是⽤于绘画,⽤以研磨颜料的。西安半坡发现有先民制陶时⽤以研磨颜料的⽯磨盘,且有研磨痕迹。这是已知的原始⽯砚,距今约六七千年。⽐古史传说的黄帝时代还要早⼀两千年呢!
1.端砚
端砚产于⼴东肇庆。那⾥有座斧柯⼭,⼭下有⽔名端溪,⼭上出端⽯,制砚最佳,名⽈端砚。
端砚,以紫⾊者为佳,紫如猪肝者最佳。发墨快,不损毫,有墨不易⼲,天寒不易冻。
2.歙砚
歙砚,因所⽤砚材出之于唐代歙州⽽得名。歙州所辖多县均产歙⽯,但以龙尾⼭(在今江西婺源)所产歙⽯最佳,故⼜称歙砚为龙尾砚。
歙⽯⼀般⾊泽黝⿊,略显青碧,⽤碧云形容其⾊泽是很贴切的。歙⽯中质地优异的多有⾦星、⾦晕等。⾦星、⾦晕,⼤的似⾖,⼩的似鱼⼦。这⾦⾊的星、晕,是硫化铁的点滴物,硬度⼤,既易挫墨,⼜易伤笔,但光泽闪耀,灿若飞星,惹⼈爱怜。砚⼯精⼼布置,妙⽤瑕瑜,将星晕处雕作砚床,⽽将⽆星晕之中⼼雕为砚堂。有若俏⾊⽟雕,变瑕为瑜,相得益彰。
3.洮砚
产于古代洮州。今⽢肃省卓尼县洮砚乡为洮砚的集中产地。洮砚是以洮⽯制成的。洮⽯出之于临洮⼤河中,故以洮名。洮砚⽯质坚⽽润,发墨快,蓄墨久⽽不下,固之成为名砚之⼀。
洮砚以绿洮、红洮最为著名。绿洮是⽤绿漪⽯制成。深绿的称鹦哥绿,淡绿的称柳叶青,⾊绿带波,优美⾃然。红洮古称野鸭⾎:今称玫瑰红。⾊红雅丽,细润纯净。
三⼤名砚的共同特点:砚⽯质地坚润⽽细腻,坚⽽不燥,腻⽽不滑。
坚润不燥则易于发墨。细腻不滑则出墨块。
初学写字,选购⽯砚,只要⽯质不⼤光滑,⽽⼜不过于粗糙,就可以使⽤。但要选有砚盖的砚。这样的砚,便于蓄墨,可免于风吹墨汁⼲涸。砚⽤后,要洗净。在砚⼼少贮清⽔以养砚。尤要防沾油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