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表意性是汉字最基本的特性。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汉字造字法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这是前人对汉字研究的科学总结。文字学家又研究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方法,假借和转注实为用字方法。在四种造字方法中,形声字的出现表明了汉字由表意性向表音的方向发展,而先于它之前的象形、指事、会意则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下面我就简要地谈谈这三种字的基本特征。
1、象形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这种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就称象形字。
如:日 月 目 山
象形字的特点很明确,就是许慎所说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至于如何象形,当然是以能使
人们一见就知义为目的。因此可以画得简单而达到此目的,也就不需复杂化,这就是年谓的“独体象形”,如以上所举四例。有的事物画得太简单,不能使人一见就知义,如“果”字,如只画一个圆的果形(上面部分),人们也可能当成田地的“田”,而把“田”置于“木”的上面,则表示果实的“果”;如“血”,若只画“ ”,人们也不知道这是水是沙或是血,而把像血滴的“ ”与盛牲血之器“皿”一起画出来,就能使人联想到血。象这类由两种同类或相关事物的实形组合而成的字叫合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所含的二体若分开后,一般有一体不能单独成为具有合体字义或与合体字义有关的字。如“血”字的“ ”不单独成字,另如“果”之“田”,是果实的象形,不单独成字,如果说电它与“田”相似,那也与果实无关。像这类的合体象形字还有“眉”、“瓜”、“石”等。《说文》共收象形字264个。
象形字的产生,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并开始成为真正记录语言的工具。
一些具体的事物可以画它的形象,但遇到抽象的概念就难以描绘了,于是人们想出了第二造字方法,那就是“指事”。
 
2、指事
指事就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写一二笔作为符号或别作简单的符号以指明所要说明的事物的一种方法。如“木”字是个象形字,在古代“木”字就是“树”的意思,在它下面加一短横,就成了“本”字,即特指“木”的根本,如果把短横这一符号放在“木”上,就成了“末”字,则表示树梢之所在。把短横放在“木”中间,就成了“朱”,表示在木的中间剖开,里面是红的木质,所以朱的本义是红心木。又如“刀”字是象形字,若指刀口时如何画呢?这实在是无形可画,于是就在“刀 ”字的撇上(即刀锋处)加一点,这一点就是指事符号,指明刀口之处,即表示“刃”字。象本、末、刃这类字都是在原有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来指明意义的。
汉字的特点
些外,还有用单纯符号表示的。如上、下二字,古人曾写 ,表示一高一低,以横为基准线,以点表示位置高处和低处的意思,这是一种纯象征性的符号,而将这种符号运用到汉字的构造上来,就是指事。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 是独体字,《说文》中的指事字数目是最少的,仅有129个,汉字基本上没有再造。因为用这种符号变换的方式造字毕竟是有限的,对比较复杂的抽象的意思还是不能表达,因此,人们又想出了第三种办法,那就是“会意”。
3、会意
会意就是把在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休”,是“人”和“木”组成的,表示人倚在树木休息的意思。会意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从字与字组合的关系上显示出来。如:尖、看、楞、串等。
会意字从其部件的组合方式上主要有两种类型:
(1)、同体会意
从(两人一前一后,表示跟随)
林(两木并立,表树木丛生)
炎(两火相叠,火上有火,表火光上升)
步(两止一前一后,表步行)
磊(三石查累,表石头累积貌)
还有众、森、品等。
(2)、异体会意
旦(日出地来线,表示早晨)
莫(是落草丛中,表天晚)
采(爪在木上,表采摘)
看(手斜目上,手搭凉棚状,表瞭望)
秋(禾苗像火一样红的时候秋到就到了)
会意字从其部件组合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看,主要有两种类型:
(1)、比类会意,即把两个以上的具体意符,按人们的习惯或对事物的理解,组合在一起,从而显示一个义。如以上所举的从,采等字。“从”由两个“人”组合而成,“采”则“爪”和“木”组合而成,这些意符都是很具体的,它们组合后显示了一个新义。
(2)、合谊会意,又称顺递见义,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念,实际上好像是一个紧缩了的词句。如:尘、夯、歪、卡等。
为构成汉字的方块形状,一些合体会意字的部件常进行变写,文字学中称为“变文”。如“光”,下“儿”的变写,是“ ”是“火”的变写,会意为人持火把,光芒四照。再如“雪”,下“ ”实为“习”的变写,“习”是“羽”的一半,即一根羽毛,知些变形,则可会意想象鹅毛般大雪纷纷扬扬洒落的样子了。
《说文》收会意字1167个,
以上所说的三类字都是纯粹的表意字,字的本身没有读音的标志。会意字虽然能表示抽象的概念,比象形、指吉进了一步,但是仍然没有越出象形字的藩篱,还是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文化日益发展的需要,于是产生了造字功率最强的形声字。
 
(二)、形声字浅说
形声是“六书”之一,《说文解字》共收9353个字,其中形声字就有7897个,占该书总数的百
分之八十二。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了解其构造规律对认识汉字和进行小学的识字教学有着十分很很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形声字)
1、形旁与声旁的组合方式
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其形与声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对等式的六种类型:
左形右声:清、松 右形左声:攻、期
上形下声:空、箕 下形上声:想、基
内形外声:闻、闷 外形内声:园、匣
在上面的六种组合方式中,左形右声是最基本的一种,在形声字中数量最多。这六种组合方式是比较规整、对称的,另一种形和声的组合则呈分散式。如:
形被拆开:街 行形圭声
裹 衣形果声
衷也是
声被拆开:随 之形陏声
辩 言形 声
除对称式和分散式两种组合方式外,还有一种不规则的偏角式形声字、它们或形偏一角,或声偏一角。如:
荆: 形刑声,形偏一角。呈 形
颖:禾形顷声,形偏一角。
旗: 形其声,声偏一角。
徒: 形土声,声偏一角。
再如“载、腾、病、疆、寐、房”等字,也都属于形或声偏于一角的形声字。了解形声字中这一特殊的组合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其音和义。
形声字一般情况下是一形一声的,如上面所举的字。也有一些是二形一声的,如“碧”,玉石表形,白标音。
一些独体定或偏旁在充任形声字的形旁时是比较固定的。如“口”在“召、问、咏、吐、唤”等字中均为形旁,“青”在“清、晴、睛、请、蜻、情”等字中均为声旁。而一走红独体字或偏旁在组字时既可作形旁,又可做声旁。如“刀( )”在“剑、刊、切、删、剪、刻”等字中作形旁,而在“召、到、叨”等字中则作声旁;“示”在“神”中作形旁,而在“视”中则作声旁。
在形声字的形志声编排组合时,造字者出于左形右声这一基本结构类型和汉字方块形状的考虑,把一些形声字的形符竖着写,我们今天只有倒放着看,才能清楚地或依稀地看到其本来面目。如“病”的形旁“ ”,本是人因病而卧于床的象形,把“ ”倒放成“ ”后才能现此形态,“险”“阳”中的形旁“ ”(阜)本是山岭的表象,只有把“ ”倒放成“ ”才象山岭重叠之形;再如“狼”、“狗”等字中的形旁“ (犬)”,只有把它倒放成“ ”,才依稀可见枵条横着奔跑的兽形。这种现象文字学中称“倒文”。
2、形旁的一形多义与一义多形
形声字的形符是表义的,一般是一形一义。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化,一些形符字出现了一形多义的现象。例如“ ”(音shan),初文是和种须毛的形,如“须”,“页”是“首”的变写,表示头部(指颈脖的往上的整个头部),而在“首”旁的三撇( ),就是经修整后的迎风飘拂的胡须了。“ ”还可以表示声音。如“彭”,其中的“ ”表示一个有脚的鼓,“ ”则表示鼓时发出的蓬蓬响声。“ ”还可以表示光影,如“影”。“ ”除表示须毛、声音、光线外,还可以表示花纹和彩。如“彩”,即表示花纹和彩。再如“彤”,则表示红的彩。
类似的一形多义的符字还有其它一些,如“尸”在“屋”中表房屋,而在“尿、屎”中则表人腰下蹲形;左“ ”与山岭的高险有关,如阻、险等字,右“ ”则与区域有关,如“都、邻”等字。
由上可知,部分形声字的形旁有一形多义的特点,另一些形声字的形旁还有一义多形的特点。如“手”作形旁时,可因其位置的不同而有多种写法。如可变的“ ”,如打、握;可变写为“ ”如举、击;可变写为“ 、 ”,如有(手拿肉即表示有)、戒(双手持戈表示警戒)。再如“心”作形旁时可变写为“ ”如(情、悦)和“ ”(恭、慕等);“肉”可变写为“月”(肚、肠)、“ ”(育、肓)、“ ”(然、祭等)。
3、声旁与本字的读音关系
(1)、同音关系:
同声:和、歌、们、妈、清、枝
异调:花、按、景、想、梅、字
(2)、双声关系:绿、打、杯、讲、拉、洗
(3)、叠韵关系:红、草、让、张、妙、笑
在形声字中还有一种增累现象。所谓形声字的增增累就是借用已有的形声字做声旁再组成新的形声字,这个做声形声字与新组成的形声字一般具有同音关系。如“召”是个口形刀声的形声字,又以“召”为声旁组成形声字“昭”,尔后还可以“昭”为声旁再组成形声字“照”。这种以增累形式而组成的声旁与本字具有同音关系的形声字也是常见的,另如:阁(门形各声) 搁( 形阁声)
崩( 形朋声) 蹦( 形崩声)
审( 形申声) 婶(女形审声)
洛( 形各声) 落( 形洛声)
就绝大多数的形声字来说,声旁与字的读音关系或同音,或双声,或叠韵。有人统计,39%的形声字读音与其声符字一致,余下的是叠韵字较多,双声字又次之,一小部分则声音完全变了。掌握这一特点,对于同音者,当然可以“有边读边,无边读中间”,对于双声叠韵者亦可由近似音去寻其读音线索并由字义去推出正确的读音。如“崩”字,声旁与本字的读音属叠韵关系,当已知“朋”的读音时,则可由形符字“山”推出口语中的“崩裂”的“崩”的读音(当然,这种推断并非完全准确)。如果说具有双声叠韵关系的形声字能间接地标识其读音的话,那么声旁与本字的声韵已完全不同的字就较难断字其读音了。如“江”,声旁“工”,而“江”读jiāng,声旁与字的读音已完全不同,不公平,若用白话、客家话等含古音的方言去辨读,“工”与“江”的声音还比较近似的。运用方言去辨读出还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读音的线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