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一、单选题
1.西周时,重要档案均“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后历代藏书之制莫不仿于此。随着“蔡侯纸”问世,档案进一步发展。两宋时,律法规定档案要按期逐级上送;《大明律》规定:“凡弃毁制书及官文书者,杖一百。”这表明,中国古代档案的发展( )
A.源于汉字成熟及书写载体演进 B.种类数量进一步扩大
C.反映重视文化传承的历史传统 D.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
2.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建立万木草堂,1894年,严复在北京建立通艺学堂。这些新式学堂的创建( )
A.标志着传统科举制度废除 B.推动了学堂选官制度确立
C.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D.满足了文官考试制度需要
3.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4.2011年“山水合璧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在台北故宫举行,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相逢。名画的传奇身世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据此可知:( )
A.博物馆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B.博物馆见证了殖民侵略历史
C.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D.“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5.《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以上作品均由历史学家唐德刚和传主本人共同完成,在书中会看到作者与传主在一些问题上争辩。我们作为读者,在阅读时应该:
A.相信传主,他是历史创造者 B.相信作者,他是历史学家
C.相信自己,旁观者清 D.相信未来,争辩说明未有定论
6.宋代的私学教育得到朝廷的赞助或默许。宋朝政府不仅允许民间独立自主地授徒讲学,还 尽可能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并注意吸收和推广私学教育的经验,将之运用于官学教育之中, 此外,还常常聘请私学教育中有成就的学者到各级官学任教。这主要是因为( )
A.私学与官学的教学方法并无差别 B.北宋政府凭借私学维系地方秩序
C.私学与官学具有类似的教化功能 D.私学是培养士大夫阶层的主阵地
7.阿什莫林博物馆是英国最古老的公共博物馆。其中东方收藏品有陶瓷、纺织品、雕塑、金属制品、油画、版画和其他的装饰艺术品,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集合了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这说明,阿什莫林博物馆( )
A.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B.参与了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C.保存了英国的古典文化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
序号 | 功能 |
① | 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
② | 国民教育、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传播 |
③ |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 |
④ | 文化大众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发展 |
A.博物馆、图书馆、印刷书、学校教育 B.图书馆、博物馆、学校教育、印刷书
C.图书馆、学校教育、印刷书、博物馆 D.学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印刷书
9.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19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
出现。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传播了先进的学校教育理念
10.热词,即热门词汇。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及民生问题。下列热词属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是( )
A.香料、黄金、新大陆、巴黎公社 B.文艺复兴、启蒙光明、人文主义、信仰得救
C.蒸汽、电气、工业化、光荣革命 D.《宅地法》、“铁血政策”、立宪革命、有效占领
11.在近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学校教育、书籍出版、图书馆及博物馆都扮演着重要角。如表中①②③④中对应的载体为博物馆的是( )
序号 | 功能 |
① | 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
② | 吕一国民教育、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传播 |
③ |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 |
④ | 文化大众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发展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北宋时期,曾出现东京(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三地国子监并存的局面,而由国子监刻印的书籍——监本,则大多出于杭州。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C.活字印刷已经普及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隶属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之事宜”。院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 )
A.政府注重对古籍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B.中国开始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C.故宫博物院已成为国立中央博物院 D.通过征集等方式极大丰富文物藏品
14.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东道主通常会为与会领导人提供定制的当地传
统服装,在宣传介绍东道主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亚太大家庭”的理念。在每次会议上,“穿什么”总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反映出( )
A.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深入人心 B.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了传播
C.文化活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D.贸易往来推动了文化交融和认同
15.1879年,上海点石斋印书局出版发行汉英词典——马礼逊《五车韵府》,开本再缩小,两册合并一册,价格更便宜,流行更广。到20世纪初,《五车韵府》一版再版,还将旧版按汉字的罗马字拼音首字母排序改为按汉字部首排列。《五车韵府》在中国的流行主要缘于( )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增强 B.传统的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摒弃
C.社会中出现崇洋媚外的风气盛行 D.向西方学习以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审视、修订大量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手稿。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代经典很快成为印刷商的商品。这些印刷书不再是谷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阶层的欢迎。在16世纪上半叶,无论是医
生、律师还是商人、纺织工匠,其藏书量都有所增加。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体;在传统时代以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自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产业。
——据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较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被改为王宫,路易十四继位后认为卢浮宫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回归原状。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随后成立公共博物馆并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扩建规模空前,存放了拿破仑东征西伐中所得的大量艺术珍品,后虽归还一些,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
宫内。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
——摘编自郑欣淼《故宫纪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所作出的共同贡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