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念真
电影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作者:高凯
来源:《传媒》 2013年第7期
    2011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突破130亿元人民币。而当年中国电影的另外一个热点,便是微电影。这一年,各类微电影不断涌现,其受关注度也大幅度提升。今年年初以来,微电影的热度有增无减,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微电影的概念界定模糊
    目前为止,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微电影还没有一个确切、完整的定义,对微电影的片长也无固定的标准。现在大大小小的微电影节或者微电影征集活动的标准也形形、参差不齐。如“中国国际微电影节”要求片子的时长必须限定在30分钟之内,而“网易微电影节”征集的作品则要求片长不得超过10分钟,“达人秀微电影”征集的长度则是在2~7分钟。可见,关于“微”的尺度和标准是欠缺的。
    一些主流媒体将微电影定义为: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3000秒)、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
频短片。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义显然是一种“事后追认”的说法,看似对微电影的判定有了一定的标准,但仔细看来,每一个“微特征”又实在经不起推敲且欠缺严谨性、科学性。30秒和3000秒、几天和数周、几千元和数十万元,这几项定义的限定范围悬殊着实太大。关于微电影的定义还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
    微电影之历史追溯
    很多人都认为微电影是新鲜事物,也有论者说,微电影的最初尝试可追溯到2001年,宝马北美公司集结8位优秀导演推出8部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和创新性的电影短片;而当年伍仕贤导演打造的片长11分钟的影片《车四十四》则可以看作是国内微电影的最初火种;2010年末,凯迪拉克《一触即发》开始让微电影的风暴真正“一触即发”。笔者认为微电影的提法虽然很新潮,但是就其具体操作而言,实在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物。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历史,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这些不就是“微时”“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的电影么?只是到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越来越长了。如美国电影巨匠格里菲斯拍摄的《党同伐异》长达2个多小时,其后来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更是长达3个多小时。这么长时间的影片即使到了今天也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