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2016年/9月/30日/第004版
国际合作
余延庆:“一带一路”未来的发展模式离不开三个层面
本报记者李霂轶
在“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后,这项重大的发展战略受到愈来愈多的国家关注,这其中不仅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有其他非沿线国家与地区,他们大多以合作的形式参与到这场互赢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带一路”涉及层面之广,部分国家和企业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况,具体项目的加推和平台的建设似乎迫在眉睫。庆幸的是,我国政府和各类机构组织正在不断落实此类动作。对此,《中国企业报》记者对中国国际商会投资融资委员会主席余延庆进行了专访。
《中国企业报》:“一带一路”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之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民间组织也参与到这场宏大的建设中,这其中有很多的代表活动,如近期在西安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合作发展大会,您怎么看待此类现象?
余延庆: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我们国家的百年战略,过去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大唐西市能举办这么
有影响力的活动,能邀请到52个国家商会的主席以及外交使节,还有一些国家的总理政要,它必然对丝绸之路这个战略从民间角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企业报》:目前,我国与此类参加活动的国家的合作情况是怎样的?
余延庆:丝绸之路最初是指65个国家,而新丝绸之路是指众多国家,各国商会的主席和我们交流,包括进行文化互动、经济互动,以至于最后形成共赢。“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甚至贫穷落后国家,他们渴望着基础设施配套的投资,更渴望着创新理念、新的产业链条的构架以及投资,归根究底是对产业链的需求,他们同样希望中国对其有所支持。
《中国企业报》:在产能合作方面,跨境园区是否可以成为合适的载体?会成为主流合作方式吗?
余延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是从深圳拓荒的,发展时间非常短,成果较为明显,在我国,这种特区、园区已经相对成熟了,但是,对沿线的国家,这种概念还是一个新概念,他们也认识到,如果国家区域比较小,这种园区、开发区不太适合他们,他们需要的是产业,但园区确实存在一些优点,比如生产要素成本低。在与各国商会的交流中,他们也表示,欢迎更多的投资人和产业入驻他们国家。而且我们国家正好处于产业调整时期,我们有很多的产能可以出去,很多优质产品、技术、资金、中介性的服务也可以输出去。
什么是一带一路概念最初,我们提出“中国城”的概念只是开辟新兴市场、进行产品拓展,而工业产业园不仅是生产产品、销售产品,还有贸易的互动,这是一个产业的链条,将来各国要想发展,产业园可能是适合他们的,也是他们所需要的。
《中国企业报》:我国“走出去”的企业愈来愈多,在风险规避方面,你有什么建议吗?
余延庆:世界各国的价值观不同,国外大多是“我的利益高于一切”,很多人认为“一带一路”就是走出去,就是投资战略,我不这样认为,盲目投资是有很多风险的,有法律风险、规则风险、文化风险、政治风险等,走出去要有所准备,包括法律、团队、外援人员,必须先做好功课,才可以少走弯路,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开始调整。如果企业考虑不周到,投资了项目发展不起来,其他国家也是不欢迎的。企业走出去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只有融入才能实现共赢,精神和物质结合才是最好的合作结合体。
《中国企业报》:未来,你对“一带一路”有怎样的具体期待?
余延庆:此前在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合作发展大会上,我们也讨论过此类问题,未来我们不单纯是从宏观上、顶层上去设计,我们将项目以更高标准与市场结合,融入到产业链中去。接下来我们要这个切入点,即从一个一个的国家中做,建立这种模式,建立之后再在各国进行复制。
对于“丝绸之路”,很多国家过去并不知道,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作为其中的成员国,我们才可以实现与世界的无缝对接,让更多的成员国知道并了解“丝绸之路”是一场互赢,政府在某些方面是不能完全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民间组织、商会去深入,我们做的工作是让他们了解“丝绸之路”,最终是带来利好,是合作共赢的一个局面,所以我认为未来“一带一路”肯定是政府主导、国家支持,商业运作的发展模式,这也是大势所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