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阐释和实践中,常常遇到各种悖论,体现了中国的两难。
第一,时间与空间的悖论。“一带一路”与古丝路的关系要拿捏好,说没有关系,人家怎么支持?说有关系,是怎么样的关系?“一带一路”“源于古丝路又超越古丝路”,不是复兴古丝绸之路,因为古丝绸之路主要是文化、贸易交流之路,“什么是一带一路概念一带一路”是新型全球化,激活丝路记忆和丝路精神,是对古丝绸之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空间上,《愿景与行动》将“一带一路”定位为“区域性合作架构”,后来中国提出“基于欧亚大陆不局限于欧亚大陆”,“经营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格局”,国内外学者中出现了“中国过度扩张”的声音或指责中国不透明,但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则含混不清。
第二,内涵与外延的悖论。中国强调“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理念,谁都有份儿,许多老
外就问:这不就成为全球代名词,没有意义了吗?中国为投资、贸易统计方便,用了六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说法,报道中常出现沿线国家、参与国家、相关国家概念,这种区分也是不得已,一些国家怕被分为三六九等。“一带一路”的“五通”,不同东南亚国家理解各有侧重,菲律宾杜特尔特总统提出“build build build infrastructure”(大建特建计划),倾向于把“一带一路”就理解为基建;文莱则把它看作助力本国实现经济多样化的希望。
第三,名与实的悖论。“一带一路”提出之前就不搞“五通”吗?沿线国家与参与国家如何区分?我们修的路算不算“一带一路”?一些国家知道“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大战略,就讹上了中国投资、承包项目,漫天要价。我们必须明白,自觉建设“一带一路”和盲目推进五通,是有本质区别的。“一带一路”是织网、布局、造势,既是国家大战略,又是国际大倡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