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琳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陕西省西安邮区中心局邮政国内包裹
摘要:随着电商的兴起,邮政寄递业务量增多,而当前的寄递业务难以满足众需求,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邮政寄递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供解决对策。
关键词:邮政;寄递业务
中图分类号:F6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1-0367-02
一、我国快递市场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快递年业务量达300亿件,年增速达40%-50%,从2014 年首破百亿件大关并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开始,我国快递业以每年 100 亿件的速度高速增长,3 年间实现“三连跳”。随着快递市场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持续升级,民营快递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行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对邮政网提出更高要求;中国邮政只有加速做大做强,加快转型升级,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邮政寄递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力建设有差距
“一体两翼”经营发展战略的确立,寄递业的经济投入也有所增长。但是,随着全国单日快递量进入“亿件时代”,过于火爆的网上消费暴露了邮政基础投入不足,能力建设滞后的问题。一是揽投网络组织、揽投能力、揽投频率、服务的标准等方面有待完善,以上均没有竞争对手强。其二,针对网络节点的设计、网络组织等方面,存在不妥当的地方。目前,业务发展往往受到全网承载能力与弹性等方面的影响。其三,对于寄递业务领域,没有强的科技创新意识、资金投入科技缺乏、没有足够的科技人才,阻碍寄递业务地快速发展,同时不利于各个方面的变革,包括:机制、运营、经营模式等方面。
2.品牌意识、服务意识不强
首先,邮政品牌意识薄弱,品牌定位不准,宣传维护管理水平不足,例如EMS、思乡月、E邮宝等定位混乱,让用户难于识别和选择。其次,邮政没有强的服务意识与竞争意识,尤其人员素质比较低下,使用不先进的服务手段,使客户越来越不信任邮政,使邮政在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低。
3.信息化引领不足
系统的开发,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寄递业务。目前,业务模式积极更新,同时引入大量新技术,但是,邮政存在一些问题,即在信息系统建设初期。比如:业务环节没有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全环节不能
对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内部存在多种信息系统,且分离运行;依靠外部厂商的支持,为此,开发先进的信息系统已迫在眉睫。
4.运行质量不稳定
通常情况下,即便收件人与寄件人相同,但寄递时间却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寄递业务的运行质量不稳定导致。全网普遍存在邮件在中心局和投递环节多次转局,业务人员会在中间环节多次进行分拣或者卸载,从而导致邮件时限延误,甚至产生丢失事故,造成消费者的不良体验,严重影响了企业品牌形象,突出反映了生产单位操作执行不严,部门沟通协调、管控不力,服务和时限管控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
5.客户体验感差
近年来,寄递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业务量的增长,邮件延迟、损坏、丢失、派送速度过慢的情况时有发生,用户体验得不到改善,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信誉和邮政寄递业的发展,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成为邮政寄递业发展的重点。
三、邮政寄递业务发展对策
随着邮政集团公司“一体两翼”的经营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做大做强邮政金融业务的同时,要求切实加快发展邮政寄递业务,做大做强“寄递翼”,特别是邮政包裹快递业务,以提升中国邮政在寄递市场的份额。
1.加强邮政品牌推广
品牌就是企业的标志,要在竞争激烈的寄递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加强邮政品牌推广。一要加强年轻体对百年邮政的品牌认知。推进邮政品牌在高校校园市场的建设和推广,将邮政相关产品和服务融入主题活动中,吸引学生参与,提升年轻体对邮政品牌的好感度及多元化业务的认知度,打造“亲切感”的邮政品牌。二要加强手机时代的邮政宣传。将邮政业务与最贴近消费者的宣传融合起来,让更多的人通过等平台了解邮政品牌、参与到邮政的各项活动中,从而乐于使用邮政业务并给用户带来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打造“认同感”的邮政品牌。
2.加强邮政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邮政寄递业务华丽转身的关键因素,是驱动邮政“寄递翼”腾飞的重要引擎。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新技术,解决中国邮政寄递业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研发智能调度系统。在基于物联网技术及时收集邮件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理配置和调度生产资源,智能化监控调度全环节、全流程,使各环节紧密衔接,提高运行效率。如根据实时预报的邮件收件量、待发运量等数据,引导内部生产组织和干线发运的动态调整;根据邮件量、路径、时限等信息,为投递人员规划最优投递路径。二是研发客户信息分析系统。以客户信息和客户习惯为数据源,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客户识别与营销,引导新业务的拓展,创新经营模式和服
务模式。
3.加快信息网建设
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神经中枢系统,利于寄递企业生产作业的运行、同时利于其管理,以及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有必要对寄递类信息系统进行更新、融合、及时改造,最终营造一个先进信息系统促进快递业务的发展,统一邮务、速递两个板块的信息系统,覆盖寄递类全产品、业务的全环节和全业务功能,从全流程的角度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满足寄递业务量的动态变化,减少重复投资;实现一站式客户服务体验,实现客户服务与生产作业的无缝衔接;智能监控生产过程,尤其在对邮件整理进程中,往往发现有一些不正常的邮件信息,此时需要对其进行全网统一获取,以业务规则为原则,执行智能化的调节与整理,并依据要求进行派送,最终传递到生产部门、调度部门以及质控部门等。
下接(第369页)
4.加快陆运网建设
随着快递行业由“以价取胜”转向“以质获利”,竞争格局的新变化,要求邮政陆运网必须加速升级,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发展模式,以新技术应用谋求提速、体质、增效。加大自动化分拣设备、智能设备投入力
度,持续提高网运生产流水化、自动化水平;要加密扩容陆运网,逐步增加省际中心数量,疏解全省集中处理压力,满足寄递业务的高速发展;全面整合邮、速陆运网资源,按照全网一盘棋、统筹规划组织,提高网络资源共享效率,不断提升邮政邮运网竞争实力。
5.加快揽投网建设
电商的出现促使寄递行业蓬勃发展,却又更加复杂,因此,要加强营业网和投递网的建设。推进营业网点转型,大力推广互联网和电子应用技术,着力提升网点技术含量,加大智能包裹柜、自助售卖机等自助设备布局,逐步推进邮政网点24小时自助服务,提升邮政网点形象。创新末端服务模式,建设新型投递网络。根据当地城市功能分区和包裹快递投递业务量分布,结合电子地图,合理制定本区域投递网络建设规划。根据投递业务量分布情况,选择硬件设施和主观意愿合适的第三方进行合作,对代投自提点人员进行培训并加强日常走访和业务指导,加强寄递业务专业化服务质量;开发智能技术应用于末端配送与客服系统,大力发展代投点、智能包裹柜建设,用户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行取件。
6.加强收费质量管控
任何企业的最终目标都是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寄递业务的经济活动需要得到保障。首先,构建稳定的账单统计系统,记录用户以及邮件的基本信息,明确规定物件体积、质量与费用的对应标准,优化结算环节,减少人工收费流程,利用线上交易完成经济活动,不仅提高付款的便利性,而且顺应时代潮流,迎
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所有业务均需要根据科学的考核指标进行评判,保存顾客信息,详细分析顾客的消费习惯,以便制定发展战略,预防突发事故。
7.加强各部门合作,互相监督
由于寄递业务属于分段工作的集合,因此各个部门的合作至关重要,若中间的衔接不顺畅,就会直接影响寄递效率,降低服务质量。因此要加强环节联动,企业需要定期开展市场经营、处理、投递等部门的交流会议,表明自身看法,针对其他部门的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取长补短,规范操作流程,集中协调高效解决运行中的问题。
8.完善奖惩机制
随着快递行业竞争加剧,客户对寄递服务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但邮政客户反馈评价不高,大多数寄递业务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导致用户的体验感下降,因此企业需及时获取客户的反馈意见并科学分析,而不是走过场,流于形式。首先,构建专用的客户意见反馈网络通道,指派专人实时查看并及时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其次,构建评分制度,将客户评价与绩效相挂钩,若某位派单人员或者某个部门的工作受到较高的评价,企业应给予丰厚的奖励,反之,若评价过差,则给予相应的处罚,以示警告。最后,构建时间管理系统,允许各部门以及派单人员一定的时间范围,考虑气候、交通等因素的影响,若邮件的运行超过标准范围,则予以警告,将其与绩效相挂钩,避免出现消极怠工等缺乏职业道德的现象。
四、结语
邮政寄递业务发展,以及新型科技手段在邮政寄递业务上的应用,使得很多制约邮政寄递业务发展的问题出现,针对这些新问题,一定要防微杜渐,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邮政寄递业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丕征.充分认识 精心组织 周密安排 做好新一代寄递业务信息平台推广工作[J].中国邮政,2017(12):1-2.
[2]杨德勇,徐世勇,李强.整合资源推动邮政寄递业务创新发展研究[J].邮政研究,2017,33(3):1-4.
[3]王慧霞.白银邮政公司寄递业务聘用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
影像证据实施有序整理和保留,以备后续纠纷做主动举证使用,最大化的规避自身的风险。
(二)科学合理设置免责损失范围,创新损失赔偿机制
正如上文所述,周转材料在租赁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失或者损灭是很正常的现象,既不可避免,但是也不
能将所有的损失都认定为正常损失而免责,否则周转材料企业的成本或者风险会极大的放大。鉴于此,周转材料企业要积极科学的分析相关材料的特性和使用特点,通过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合理的预测和设定免责损失临界值或者范围,以期能够很好的区分正常损失与因使用方管理不善而导致的损失,维护自身的正常追偿权利。另外在追偿的过程中,我们建议周转材料企业要注意设计好相应的损失赔偿机制,充分考虑灵活性和多样化,不搞一刀切的“照价赔偿”,而是要充分结合诸如业务获取等方面的诉求,寻求更多的赔偿机制设计。
(三)规避合同签约人和实际承租人不一致的风险,考虑引入三方合同机制
为了规避合同签约人和实际承租人不一致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考虑到诸如分包商或者民工队等实际使用方管理和信誉度不足的问题,我们建议可以将两方合同有条件的转变为三方合同,将作为管理和信誉背书方的建筑企业与实际使用方共同作为合同主体,就能够有效的解决上文所述的问题。
五、结语
周转材料行业与建筑行业相互依存的,对于二者来说对方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实际的业务关系发生过程中,周转材料企业与建筑企业一样,也会面临着合同风险。对此,我们希望周转材料企业能够从格式合同优化、损失判定及赔偿机制设计以及规避签约人和实际使用人不一致的法律风险等方面着手,切实规避合同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足,为周转材料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郁军.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J].江西建材,2017(16).
[2]陈孝凯.厘清租赁合同中的“模糊点”[J].施工企业管理,2013(9).
[3]马静文.经济合同中的财税风险分析与防范[J].新会计,2015(4).
作者简介:龚子云(1963-),男,汉族,四川泸州人,经济师,四川省长江造林局副总经济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大学文化,主要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拓展研究。
上接(第3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