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类型为早寒武纪地质、寒武纪地层。公园由五个景区组成,分别为红门景区、中天门景区、南天门景区、后石坞景区和桃花源景区,总面积约148.6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129.63 平方公里。泰山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对于岩石学、地层学与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学、地貌学以及地球历史等地质科学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泰山岩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地层,记录了自太古代以来近30亿年漫长而复杂的演化历史,泰山是当前国际地学早前寒武纪、新构造运动地质研究前缘热点和焦点的经典地区和知名地区,是探索地球早期历史奥秘的天然实验室。
天街
天街是自古以来似悬在天上的一条街市。古代的香客,现在的游人都对这条街存有深刻的印象。在长约千米的天街上布满了宾馆、饭店、商铺。据记载,天街从清代就开始繁华,当时的一些店铺老板用实物作为招牌,如“棒槌”、“木碗”、“鹦鹉”等。
天街,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市街。天街位于岱顶,西起南天门,东止碧霞祠全长0.6公里。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买卖兴隆,是国内十大特市场之一。
红门
位于岱宗坊北。宫因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名,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庙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西为红门宫,中由飞云阁相连。东院正殿原祀木雕弥勒佛,1966年毁;东有穿堂式更衣亭,旧时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为茶室;南有穿堂式过庭。西院为元君庙。其正殿原祀元君及送生娘娘、眼光奶奶,今置九莲菩萨铜像;西有且止亭,今为泰山风光摄影展室;南为穿堂式茶亭。正殿后是禅房院及东西配房。飞云阁原祀观音大士,今为赏景台。
宫前三重石坊形若阶梯。前为一天门坊,明代建,参政龙光题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李树德重建,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及“盘路起工处”大字碑。中有孔子登临处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状元罗洪先题额并联:“秦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联语于1967年被凿毁。
一天门坊前路西是关帝庙,始建无考,原祀三国时蜀汉名将关羽。明清时山西盐商常在此聚会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会馆。1983年重修,现为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庙东院有古柏一株,墙外碣书“汉柏第一”。
宫东跨溪而南是白骡冢遗址。传唐玄宗登泰山时乘白骡,礼毕下山至此,骡累死,遂封“白骡将军”,并备棺垒石为冢。现冢无存,仅留石碑,传为白骡冢碑。民国年间赵正印根据碑额棱上有“垂拱元年”等残字,断为唐高宗《小字登封纪号文碑》。
宫西是大藏岭,其巅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红门宫是泰山中溪的门户,呈半封闭凹形空间。再加宫前三重白石坊及碑碣,构成一组高低错落、彩鲜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筑。自飞云阁洞北望,林荫夹道,石级绵延。自古有“红门晓日”之景。清人赵国麟留诗:“凌晨登红门,霁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尽新绿。”
经石峪
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盘道相通,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至。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经石峪金刚经刻位于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
月观峰
位于南天门西的月观峰,因与日观峰东西对望而得名。古时人们说可在这里望见越国,所以又称越观峰。在天晴气朗的夜晚可以在这里看见济南万家灯火,又称为望府山。山顶有月观亭,月明星稀之夜,在这里但见皓月当空,天地苍茫,实为世间少见的美景。
孔子登临处
孔子登临处位于泰山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始建。柱联曰:“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北侧为两柱单门的“天阶”坊。
高山流水亭
高山流水亭位于泰山经石峪,传说是伯牙抚琴的地方。此地风景恰切得诠释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韵。概因此附会于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美好。
探海石云海玉盘
探海石,是位于岱顶的一块突兀伸出的怪石,其上可观云海玉盘奇景。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气蒸发上升,加之夏季从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被高压气流控制在海拔 1500米左右的高度时,如果无风,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的山全被云雾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近处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天外。微风吹来,云海浮波,诸峰时隐时现,像不可捉摸的仙岛,风大了,玉盘便化为巨龙,上下飞腾,倒海翻江。
后石坞
后石坞在玉皇顶东北,途经八仙洞、乱石沟。石坞内有独足盘、元君庙、九龙岗诸景点。其地峰险谷深,怪岩挂松,泉溪争流,幽奥无穷。
后石坞内有独足盘、古松园、元君庙、九龙岗、天烛峰诸等景点。碧霞元君行宫,行宫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祀三官,西院正殿祀碧霞元君。另外,院内还有一天然石洞,名“黄花洞”,传说是玉女修真处。洞顶水滴若珠,滴入深池叮咚作响,名曰“灵异泉”。
天烛峰
泰山东北麓,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登山路直达岱顶。沿着这条路,可见天烛峰景区的景致。这里,奇石能言,清泉有声,大小天烛朝天立,悬崖巨壁夹谷行。将军山如大将军披甲,罗汉峰似众罗汉叠立,叹为观止。山东旅游景点介绍
除登山盘道外,这里很少人工开发痕迹,充满自然原生野趣,犹以松奇洞幽著名。长达5.4公里的带状风景区。因景区中的天烛峰形似蜡烛而得名。
登山路进山口距泰山火车站约20公里路程,是泰山常规登顶路中最为原始和古朴的路线,也是自然景观最美的一条路,代表了泰山自然景观的极致。整个景区宛若一个巨硕的盆景,是泰山风景“奥绝”所在,优美的风光可与黄山媲美。
五大夫松
大夫松位于泰山云步桥北侧的五松亭旁。登山盘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
五大夫松以西有拦住山,山坡上有望人松,虬枝下伸,若躬身招手邀客,又名迎客松,为泰山重要标志物之一。西北是朝阳洞,一天然石穴深广如屋,南辟向阳,旧名迎阳、云阳。洞后壁有线刻元君像。
岱宗坊
位于岱庙北(岱宗大街北侧的红门路南首),为一跨道石坊,登山由此开始,明嘉靖年间建。坊建于台基上,四柱三门式石坊,造型粗犷、简洁,额题篆书“岱宗坊”三个金大字,有标志导向作用。清雍八年(1730年)间重修。坊前有雍正九年《重修泰山上谕碑》和《泰山记碑》东西相峙。
岱宗坊是一座流传有许多美丽的神话的四柱三间式古代牌楼。它始建于明朝 隆庆年间,位泰山岱庙北门外,是泰山东路登山之门户,为登山,号称泰山。额题篆书“岱宗坊”三个金大字,有标志导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记》和《重修泰山记》。坊北原有三皇庙,祠伏羲、神农、黄帝,还配以八蜡神。两庙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拆毁,1979年在其旧址上修建军了泰山宾馆及旅游机构。坊北为玉皇阁及白鹤泉故址。
碧霞祠
位于岱顶,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 (公元1008年)。整组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远处眺望,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内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铜像,铜瓦覆顶,东西配殿铁瓦覆盖,是一组高山建筑中的杰作。
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初名昭真祠,金代改称昭真观,明代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为今名。明代曾扩建,清雍正八年(1730)在明代扩建的基础上,又增建歌舞楼及东西两神门阁,乾隆三十五年(1770)部分殿宇得以翻修,时为防止高山风雨剥蚀及电击,改正殿为铜顶。
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是泰山主奉的女神,每年前往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旺盛,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
冯玉祥墓
冯玉祥墓在大众桥东首,1952年破土动工,1953年10月15日安葬,举行骨灰安葬仪式。、朱德、周恩来、黄炎培赠送挽联,李济深、于毅夫、梅龚彬、张治中、余心清、王昆仑、邵力子、冯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和泰安地方各级领导、众 800 余人参加了安葬仪式。
冯玉祥墓在西溪口东侧,前临深涧,背依科学山,松柏苍郁,旁山临涧,肃穆庄严。桥跨石峡两岸,两边护以红铁栏,在青山绿树映衬下,更显庄严雄伟。 墓为泰山花岗石砌成,墓壁上正方横镌郭沫若手笔“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金大字。骨灰盒在墓壁中央,外嵌冯玉祥先生侧面铜质鎏金浮雕头像以封穴。头像下嵌黑磨光花岗石方碣,上刻隶书冯玉祥于收1940年5月30日自题诗《我》。墓阶4层,共66级,四层代表他一生走过的四个阶段:第一层,代表从出生到弱冠从军;第二层14级,代表从青年到成年;第三层14级,代表他由一个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民主战士;第四层18级,记述他坚持抗日,反对分裂,为祖国的民主与和平奋斗不懈的战斗生涯。66级象征他一生渡过了66个春秋。
玉泉寺
玉泉寺又名古山寺,因南有谷山,东有玉泉,亦名谷山玉泉寺,俗又称佛爷寺。它位于岱顶北,直线距离6.3公里,山径盘旋20余公里。南北朝时由北魏高僧意师创建,后屡建屡废,1993年在旧址上重建大雄宝殿及院墙。
大雄宝殿建于层层高台之上,抬头方瞻。殿内祀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泥塑像。寺院内有唐植银杏三株,参天蔽日。环望院内,大殿高耸,古树挺拔,碑碣肃立,一派古刹风貌。
寺后山岗有一古松,树冠如棚,蔽荫山冈,名一亩松。寺东苹果园内石砌地堰下有一处古泉,是为玉泉,玉泉俗称八角琉璃井,常年泉水不断,大旱不涸,水质纯净、清冽甘甜。 “ 玉泉 ” 二字是金代大学士党怀英所书。寺西山腰有党怀英撰书并篆额《谷山寺记》碑。寺两侧山冈上因有天然大脚印嵌在石内,故俗称东、西佛脚山。寺南为佛谷,谷南是恩谷岭,又南是谷山。谷山屹耸特异,绝顶孤松挺秀,俗名定南针。山顶西北部有两个金矿洞。传为元初长春真人邱处机炼丹处。谷山之南有一地名叫卖饭棚子,旧时济南、历城、章丘、淄博等地的进香者沿此路登岱顶、僧人和山民在此行善舍饭。
壶天阁
位于四槐树北,阁名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明代称升仙阁,清乾隆皇帝登岱时拓建而改今名,1980年重建。阁的建筑方式为跨道门楼式建筑。又有名人题联于此:清嘉庆年间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廷璐又题:“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门洞有自墙中横生之双柏,盘旋而上,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