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学的味道与动力
作者:白浩
来源:《现代艺术》2019年第10期
        如果前三十年四川文学的写作趋势可以主流写作和个人化(或非主流)的二分法来区分的话,那么,后四十年的四川文学则可划作三类,这也可称为四川文学的三脉或三味,也是四川文学发展动力的三把火。
        进入新时期(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这个概念由此而来。)以来,四川小说绽放出充沛的活力,在1978年开始的全国短篇小说评奖中斩获颇丰,标志其在全国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8年1篇,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年1篇,包川《辦婚事的年轻人》(《人民文学》 1979年第7期);1980年2篇,周克芹《勿忘草》(《四川文学》1980年第4期),王生《彩的夜》(《红岩》1982年第2期);1981年2篇,简嘉《女炊事班长》(《青春》1981年第8期),周克芹《山月不知心里事》(《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1987-1988年1篇,雁宁
《牛贩子山道》(《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合计7篇,其中,周克芹在1980、1981年连获两届,1980、1981年四川也分别各有2篇获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每两年一届,共评五届,四川获奖合计2篇,有魏继新《燕儿窝之夜》(《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王星泉《白马》(《十月》1987年第1期)获1987-1988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全国中短篇小说奖合并入鲁迅文学奖评选,1997年开始第一届。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014-2017年)中,阿来《蘑菇圈》获中篇小说奖。
        在长篇小说领域的茅盾文学奖方面,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82);王火《战争和人》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3年);阿来《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1998年);柳建伟《英雄时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3);麦家《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8)。已评九届中四川5次获奖,是获得茅盾文学奖最多的省份。
>白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