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创伟业 勇立潮头开新局——“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科技创新
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我们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活动。
第一,把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持之以恒做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积极发挥21个国家自创区、169个国家高新区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
第三,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是我们国家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矛盾。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使差距更小,这样才能解决区域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四,加大力度继续做基层科技工作,在县级等基层专门出台举措来推动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部部长、党组书记 王志刚
(二)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统筹协调、提升科技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是根本途径。当前,要把科技创新放到攸关存
亡的重要地位,上下同心、各部门协调,科研工作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开展科技攻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有紧迫感,有内生动力,考核“指挥棒”要发挥良性发展的驱动作用。
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一定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建立并完善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国家
——全国人大代表、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雷军接连卸任董事长
(二)加快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加强互联网平台数据开放共享,加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建设
加快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创新,支持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满足老百姓的美好出行需求,早日实现交通领域碳达峰的目标。
加强互联网平台数据开放共享。1.有关部门选取老百姓获取信息服务密切相关的领域作为试点,如资讯信息,构建不同互联网平台之间信息共享的机制,打破现有“信息壁垒”模式,促进信息和知识的自由流动,逐步引导规范互联网开放生态的回归,提升用户体验;2.强化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开放及安全监督工作,对各平台的信息开放共享和信息质量开展评估。
加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建设。引导校企联合,支持龙头企业成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共同打造面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等课程;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新职业论证开发,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和推广,及时将新技术用于学生和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评价中;在政府指导下,引导龙头企业、平台企业,研判产业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新业态新场景研究,设立人工智能职业技术发展景气指数监测体系等,并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董事长 李彦宏
准的建立
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数字文旅合作服务平台、打造一批“沉浸式旅游”范本项目、多举措刺激消费等建议,把数字文旅打造为疫后内循环新增长点。
发挥数字音乐文化传承作用。整合数字化音乐资源推广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推动民歌、戏曲等与数字音乐新业态结合,探索AI技术辅助音乐创作,设立基金、减免税收,鼓励原创音乐发展等建议举措。
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国家标准的建立。出台动力电池的国家强制标准,“统一规格、互通互换”;将换电站作为新基建重点,有效解决续航里程有限的痛点,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为“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董事长 丁磊
(六)加快构建智慧城市安全基座,加强智能汽车网络安全,网络安全行业特殊人才给予认定和激励政策
加快构建智慧城市安全基座。第一,将城市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的标配;第二,开展城市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的统一安全运营;第三,以城市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为载体进行服务赋能。
加强智能汽车网络安全。首先,把网络安全系统像“安全带”一样列为智能汽车的标配;其次,推进智能汽车网
在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化集成与验证等阶段,然后才能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尽早服务于国家信息安全,形成非对称优势,应注重与用户部门的合作,通过进一步的工程化实践,在技术标准制定、与经典通信网络的融合,以及国产化、小型化、低成本的核心器件和设备等与量子通信现实应用密切相关的要素方面形成突破。在量子计算方面,需要在光子、离子、超导、超冷原子金刚石心、量子点、拓扑等物理体系中,突破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的长时间保持、多粒子纠缠、超越容错阈值的高精度量子比特操纵等技术。
“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是力争造出真正“有用”的专用量子模拟机,鉴于量子计算迅猛的发展态势,也需要相关部门与研究机构合作探索量子计算可能的应用模式以及相关的算法研究等。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需要突破原子运动和黑体辐射等的精确控制、精密光谱、原子自旋操控和原子冷却以及原子干涉、单光子单电子单原子水平的量子灵敏探测等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批在国家安全、环境监测、前沿科学、生命健康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量子精密测量设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
(二)要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建立强大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和核心基地,建立一个投入充分的、专项支持医学研究的国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