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2019年第4期
MODERN MUSIC
华语流行音乐中的新马音乐人
汪志诚
[摘
要]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人,他们来自海外,但大都与我们同根同源,他们远离家乡
来华发展并逐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曾穷途末路,也曾历经辉煌。他们就是在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人—
——新马音乐人。[关键词]华语流行音乐;新马音乐人;海外;金曲[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4-0153-02
[收稿日期]2018-12-23[作者简介]汪志诚(1993—
),男,意大利国立普契尼音乐学
院硕士研究生。(美国
19121)
最近在各大论坛上有一个名为“2018年十大金曲榜单”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讨论,并有网友贴出了2005年的华语乐坛十大流行曲与之进行对比,曲目如下:光良《童话》
、梁静茹《可惜不是你》、蔡依林《野蛮游戏》
、周杰伦《发如雪》、Twins 《莫斯科没有眼泪》、周笔畅《笔记》
caoge、SHE 《不想长大》、林俊杰和金莎《被风吹过的夏天》等。这些传唱至今的华语流行金曲和音乐人,大都出自曾在华语流行音乐史上一度处于领先地位的港台音乐工厂。可细看这份歌单,会发现很多音乐人其实并非来自我国的香港和台湾,而是来自东南亚的两个邻近国家: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为邻,曾隶属于马来西亚,后于1965年宣告独立。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作为拥有多元文化和经济的国家,其华人华裔就占了人口和族的较大比重。华语为新加坡四大官方语言之一,在马来西亚有许多华文报刊、电台等。华语歌曲在新马两国也为许多新马民众所传唱聆听。
一、新马刮起的“新谣”风
自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宣布独立开始,李光耀放弃了原计划作为马来联邦一部分时以马来语为共同语的政策,转而恢复了殖民时期的英语的主流地位,华文的地位持续受到打压。[1]
据统计,1959年小学一年级学生登记入学时的母语源流英文为47%,华文为46%,结果相差无几。而至推广英文教育与应用近20年后,英文源流的学生占到
99%,华文的仅有区区0.7%。[2]
在我国台湾民歌运动影响
深远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加坡由于教育大改革,华校并入国民型学校,甚至东南亚唯一一所以华文为授课语言的南洋大学也被政府强制关闭,华人语言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抑制与打击。于是仅存的末代华校生开始了寻求
自我认同和对当地文化的思考。年轻人用吉他弹起了简单优美的和弦,填上了青涩含蓄的歌词,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你唱我和,用音乐抒发着自己的心声,也无意间记录下了国家社会的变迁和一个时代的生活情感。
1982年9月4日,《南洋商报》就这一现象主办的“我们唱着的歌”音乐座谈会上,第一次出现了“新谣”
这个词汇。[3]
“新谣”是对“新加坡年轻人创作歌谣”的
简称
,“它(新谣)原本是介于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一种校园歌曲,随后便发展成一种青年词曲创作运动”
。[4]
“新谣”对于新马中文流行音乐的意义,绝对不亚于“我国台湾民歌运动”对于台湾乃至整个华语流行音乐的意义。何为“民歌”
?1936年6月李献章在编纂《台湾民间文学集》时这样定义它
:
“民歌是全体民族的共同创作的看法,文人多受庙堂体制的拘束,社会原非其构想所及,只有没有受过腐儒熏制的民众,才能把自己的生活与思想,赤裸
裸地表露出来。
”[5]
“新谣”本身就受到了“台湾民歌运动”的影响,他们都是当地华人大学生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由彷徨到反思,保护民族文化的运动。所以“新谣”从一开始就和我国台湾的流行乐走向了一个近乎相同的发展方向,极注重旋律的唯美流畅,歌词的细腻,歌手音的独特动听,这也成了后来新马地区华语流行音乐的主基调。
二、到台湾寻求发展的新马音乐人
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早已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重工厂。开放的创作环境和完整的唱片工业链条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音乐人,于是许多新马音乐人漂洋过海来到了“美丽岛”—
——台湾。(一)大放异彩的新马歌手
1981年,新加坡女歌手邓妙华到台湾受训,并在台北成功灌录专辑《牵引》并发行。之后“新谣”的代表
人物、马来西亚歌手巫启贤,曾与黄譓祯合唱的歌曲《邂逅》堪称“新谣”开山之作。1986年,巫启贤到台湾发展,签约刘文正的飞鹰唱片公司
,《你是我的唯一》《太傻》等歌3
5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