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案例及点评分析
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
案例点评
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案例。人们常常认为哲学唯心主义是纯粹的胡说,唯心主义者简直是一无法理喻的疯子。那么在历史上为什么会产生唯心主义呢?为什么唯心主义在现在仍然在不断滋生呢?
本案例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从区分时间先在性逻辑先在性’’两个概念入手,说明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唯心主义。从时间先在性来看,就存在论的意义来说,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因而物质意识本原;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客观世界先于人的意识内落而存在,因而客观世界意识内容本原。这种回答,不仅符合人类的经验常识,而且不断地被科学所证实。从逻辑先在性’’来看,它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问题,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所谓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一客体关系。要想超
越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达到辩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理解,就必须从逻辑先在性的视角深入地研究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正是片面地夸大这种具有逻辑先在性的认识的某个成分,并从这种被夸大了的认识成分出发去构筑具有某种极端性和片面性的哲学理论体系。
喜为人母的猪孩
案例点评
本案例以发生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真实事件为例,揭示了人的意识的产生与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说明意识从起源上来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猪孩王显凤由于亲生父母都是残疾人,幼年时缺少关爱,11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伍,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感知世界混沌一片,既没有人的感觉能力,也没有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甚至个人情绪表现也极为简单。这从正面说明,离开了社会现实、社会实践的温床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意识。后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下,在教育专家的精心呵护下,逐渐摆脱了动物的心理,恢复了人的意识,重新回到了人类的怀抱,不仅喜做新娘,
而且初为人母。这又从反面再次证明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它还说明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我追不上乌龟
案例点评
这则案例主要是对古老的芝诺悖论的局限性作了深刻分析。芝诺有一条著名的悖论叫阿基里斯追乌龟,阿基里斯是古希腊最善跑的人,芝诺设定让这个人与乌龟一起赛跑,他先让乌龟跑到整个赛程的一半处,然后再让这个短跑健将追乌龟,按照芝诺的逻辑推定,这个短跑健将始终无法追上乌龟。这是为什么呢?上文所做的分析是很深刻的,这就是芝诺只承认了空间上的连续性,而否认了时间上的连续性。由于否认了时间上的连续性,从而也就否认了运动,这是导致芝诺的僵化静止的观点的主要根源。其实上文的分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只局限在物理层面的分析,而没有达到哲学高度。实际上芝诺并没有否认物理学上的运动,芝诺的悖论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情况,一个在物理学上或实际上是运动的物体,怎么用语言或概念来表达它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静止的东西了呢?比如他说飞矢不动,说的
就是一个实际上飞行的箭。一用形式化的概念和逻辑来描述它的时候它就变成静止的了。这也是几千年来唯心主义没能克服的问题,列宁说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就在于它的概念的僵化性和隔绝性,所以只能用唯物辩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引狼入园之后
案例点评
这则案例讲述了生物链上各种动植物之间彼此相连的情况。在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之间是普遍而紧密相连的,以至于形成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条。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中断都会直接影响其他环节的存在。在这个案例中,狼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生物链上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曾经因为人为捕杀而一度中断,由于这个环节的中断,使整个拉马尔谷变得光秃秃的毫无生气。因为狼的消失导致马鹿种数量大增,马鹿种数量大增使整个拉马尔谷的树木和其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树木和其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以后,水中的河狸就没有了食物和可以筑水坝的材料。没有河狸的小型水坝,河水流速就会加大,这就直接破坏了鳟鱼的生存环境,使它们的数量锐减。由于加拿大的北美灰狼的引进,直接影响了当地土狼的存在。由于土狼数量的减少,它们的猎物——田鼠、老鼠和其他一些啮齿动物的数量增加了,这对
红狐和猛禽有利。由于狼的存在,在地上就可以到更多现成的肉食。所有食腐动物都以吃动物尸体为生,从而灰熊和鹊类等数量也就随着增加。总之,由于狼的介入使得整个拉马尔谷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从这则案例中,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尽力而为还不够
案例点评
这则案例讲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不同,结果不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精神上的能动力量,人的精神力量本不会直接实现什么,它的意义在于能激发或调控人的身体上的其他潜能的发挥程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之所以存在一个程度问题,就是因为人身上还有相当大的潜能空间尚未得到开发,正像上文中介绍的那样,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左右,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大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这就是说还有80%一90%的潜能空问仍未得到开发。所以人的潜能发掘到多大程度,这跟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由强大的外力压迫所激发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那只受伤的兔子和狗就是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中主
观能动性发挥的大小直接跟外力压迫程度的大小相关。二是在没有外力影响下自发产生的主观能动性,像比尔·盖茨背圣经就属这种情况。应该说第二种情况比第一种情况意义更大,它是人自由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总之这两种情况对激发人的潜能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做中国猫,抓中国鼠
案例点评
这则案例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著名猫论谈起,阐述了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虽然是成功的范例,但华盛顿共识也好,北京共识也好,都具有特殊性,虽然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但不是可以照搬套用的模式,还是要坚持做中国,抓中国,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又称为共性、一般,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同志的猫论是指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体现了发展就是硬道理这一基本思想。但是,要做中国莫雷事件是什么内容“,抓中国,就要打破一切教条主义,打破一切学说和思想的原教旨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体现中国国情、中国特,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中国自
己的问题。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的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成功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承认和称赞。2004年这一独特发展的道路被称为北京共识,在世界上产生了积极反响。同样,由于美国的发展速度和成绩,所以美国所实行的经济制度及其价值观,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奉为蓝本,被称为华盛顿共识。许多人认为华盛顿共识这只世界猫能够抓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被实践所证伪,同样道理北京共识也不能抓世界鼠
跳蚤人生
案例点评
这则案例通过对跳蚤的实验讲述了害怕失败而不思进取的跳蚤人生的道理。实际上跳蚤人生的真正问题在于缺乏意识的能动性。马克思曾经对人和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别做过深刻的分析。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主要表现在人可以按照任何一种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认识事物;而动物是一个无意识的存在物,它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来对待环境。这就是说人不受人与环境之间的现有关系限制,人能够通过对自身本质的认识来能动地改变现有的处境,使之按照人的规律或美的规律来生活。而动物却只能按照其固有的本能来适应环境,
即环境是什么样的,它就怎样活动。上文中所说的跳蚤就是这样,当它被玻璃盖限制而跳不出玻璃杯的时候,它也就适应了这个环境,它从不去考虑如何去打开这个盖子,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所以它只能被动适应环境,处于无意识状态,当盖子已经打开了它也不知道。虽然人类在本质上是能动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沉沦为跳蚤人生状态,学界称此为大众化的集体无意识,鲁迅曾把此状态比喻为就像被关在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究其根源可能就是因为人们忘记自己是一个有意识的能动存在者,而服从着流俗的习惯势力左右。
居里夫人与镭一百年
案例点评
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重要的稀有元素的发现者。由于她的伟大发现,她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科学研究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工作,所谓创新就是去做前人从未做过的工作。但这样的工作何其艰难,居里夫妇在科学研究中发现了镭元素,但科学强调以事实为证据,可是要从沥青铀矿中提炼出纯镭并测定其原子量,不但需要大量的沥青铀矿,还需要精密的实验仪器和足够的资金、设备,贫穷的居里夫妇又不可能从政府和社会团体得到充分的资助。这对青年夫妇只能借助破旧的木棚,当出家中的财产来筹集资金。他们以坚韧的意
志和惊人的毅力,用普通的铁锅从含量只有百万分之一的矿渣中提炼出纯镭。
经过整整四年时间,他们从几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2克镭盐。后来由于丈夫去世,居里夫人一个人承担起扶养家庭和繁重的科学研究工作,最后她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
居里夫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学道理,这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既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更重要的还要看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科学研究的规律就是要通过科学实验去发现客观目标对象,而决不能靠主观臆断和想象。居里夫妇根据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察已经注意到镭的存在,但科学的实证精神要求必须通过实验拿出镭的实物,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居里夫妇几乎不具备科学实验的条件,他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瓶瓶罐罐与木桶
案例点评
这则案例通过三个镜头即从对日常琐事如瓶瓶、罐罐和木桶等的态度中,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运用感觉器官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则是运用思维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
感性认识是不够的,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发现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镜头一讲述了花瓶碎了,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把碎片扔掉,而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则用心思考,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16l,这一发现对于考古或天体研究,即由已知文物、陨石的残肢碎片推测它们的原状,并迅速恢复它们的原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镜头二讲述了打碎瓦罐虽然是件让人烦恼的事,但若沉迷其中,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更添烦恼,聪明的孟敏则理智地选择了径直前行,这体现了孟敏对瓦罐的破碎不是感情用事,而是进行理性思考。镜头三讲述了奥地利医生奥斯布受父亲敲酒桶听声来判断酒桶里有多少酒的启发,发明了著名的诊病方法——叩诊以及木桶理论的提出等关于木桶的诸多提法,反映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正确运用这一原理的重要作用。
科学有多大——法布尔的一次顿悟
案例点评
这则案例讲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对科学问题的一次顿悟。法布尔的这次顿悟的问题是科学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人的科学认识能力究竟有多大。由这个问题必然引申出来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认识活动为什么必须不断地发展下去。他以灯光来比喻人的认识能力,
他感觉到他自己的认识能力就像在黑夜里那盏小提灯一样,只能照亮一个很小的有限范围,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也就只能完成那么小块范围的认识,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许多人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将整体画面的某个局部勾画出来。我们认为法布尔对科学认识活动不免有些悲观彩。世界固然是无限广大和无限发展的,而且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也是极其有限的,但随着一代代人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必定会不断扩充我们的已知领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保持一种存在的勇气和人生的自信。而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又必须以承认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处于无限发展状态为前提,我们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保持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