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关于小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案例报告(原创)
摘要: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是小学生常见的心里问题,本案例求助者林某,在校六年级学生,因为和后桌的一次冲突,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出现失眠,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总分心等症状,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案例报告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 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林某,女,12岁,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独生女,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母是个体户。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史。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二) 个人成长与现状
求助者自述:我自小性格内向,不大爱说话。父母开店很忙,很少管我。在别人眼中,我没什
么兴趣爱好,也很少与小伙伴一块玩。我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
(三) 求助者反应目前的状况
求助者自述:感觉同学们都不喜欢我,都不愿意和我一块玩,总感觉自己不如他们。两个星期前因为后桌没和我说,就拿我蜡笔,我很生气,和他吵了起来。平时我总觉得他们不喜欢我,看不起我,所以我也不太爱和他们说话。不过这次事件之后,我心理感觉很难受,觉得很孤独,我都六年级了,居然连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知心朋友都没有。这几天为这件事烦恼,失眠,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总分心,记忆力下降。每当看到其他同学三三两两一块写作业、分享零食时,我非常羡慕。一想到我以后都是这样子,我就非常的难受。我不能再这样下去,我要改变,所以前来老师帮帮我。
二、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相貌一般,衣着整洁,有自知力,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正确的认识,思维符合逻辑,但是在叙述过程中一直低着头,身体前倾,双手紧握,感觉有点紧张。语言清晰流畅,迫切希望有所改变,有较强的求助欲。
三、评估与诊断
(一) 根据收集的资料,对求助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
1、 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人际关系不良而感到痛苦。
2、 莫雷事件是什么内容自我体验、行为表现
感觉被班里的同学孤立,看到别的同学三三两两在一起感到很羡慕。最近出现失眠,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总分心。
3、 相关资料
(1) 求助者性格内向,不大爱说话
(2) 父母开店很忙,很少管他,和父母沟通少。
(3) 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
(4) 由于存在一些不良的认知模式,也没有刻意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人际关系从一般到不良。
4、 资料的可靠性
可靠。求助者自制力正常,求治欲望强烈,态度诚实。
5、 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症状的表层是由人际关系不良而导致的痛苦体验、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思想不集中、失眠等问题。其问题的实质是求助者一贯的不良认知:过分概括化,认为自己的性格不好,就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对自己片面的自我否定;主观推断,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就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差,性格不够开朗,别人不喜欢自己,疏远自己等不合理信念造成的不良情绪体验和行为后果。
6、 求助者产生的心里问题原因分析
社会学方面:求助者在两个星期前在班上和后桌因蜡笔吵架,之后几天情绪不好,产生孤独
感、被排斥感,并且在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分心,记忆力下降,在出现负性情绪时,周围的社会支持系统没有给予良好的心里支持,没能及时帮助其及时进行调整。加上其不善运用已有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学方面:从求助者自身讲述性格内向,不大爱说话,不善与人沟通,没什么朋友,缺少知心朋友,父母工作忙,和父母沟通少。在和后桌发生矛盾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也没有运用人际技巧处理好和后桌的关系。同时从认知方面来看,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性格不好是自己的问题,认为大家都不喜欢她,从而可以疏远别人的不良认知。
生物学方面:求助者12岁,心理等更方面的可塑性大,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经医院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因此,生物学原因对其问题影响不大。
(二) 诊断与鉴别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自制力完整,主动求助,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异常。
2、心理问题性质:该求助者的冲突与现实处境相关,是由公认的生活事件引起,属于常形
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病程:求助者问题持续不足两个月,无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根据以上的材料分析及鉴别情况:求助者的问题可以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四、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了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变不正确的认知,使其从人际关系不良的痛苦情绪中走出来,对自己有更为客观的评价。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使求助者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良好人格。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 咨询目标
咨询目标有效性需符合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经过与求助者协商,认为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较为合适。
(二) 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经双方沟通协商,与求助者签订了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知情书》
(三) 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左右。时间定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具体次数视求助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 理论、原理和方法
经过与求助者协商,认为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较为合适。
合理情绪疗法的具体方法和操作过程如下:
1、心理诊断阶段
2、领悟阶段
3、修通阶段
4、再教育阶段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困扰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们对该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引起的,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诱发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既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诱发事件A是和后桌吵架;不合理信念B是过分概括化以自己性格内向全盘否定自己,主观推测别人不喜欢自己,疏远自己;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是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总分心、记忆力下降,不和同学来往。
(五) 咨询费用
因为是在本校的心理咨询室,所以免费。
六、咨询过程
(一)诊断阶段
总共做1次咨询,了解基本情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心理诊断,明确求助者ABC;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实施咨询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二)咨询阶段
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不良的认知方式、情绪和行为,并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2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心理调适。
诱发事件:后桌没和我说,就拿我蜡笔,我很生气,和他吵了起来。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1、他们没和我说就拿我的蜡笔是故意。
2、我性格内向,同学们都不喜欢我,都不愿意和我一块玩,总感觉自己不如他们。
3、他们不喜欢我、疏远我,是因为我性格不好,交往能力差。
造成的结果: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思想不集中、失眠等问题。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
1、他们没和我说就拿我的蜡笔,就一定是故意的吗?——他们没和我说就拿我的蜡笔,可能是因为比较急,忘记说了,也可能是觉得和我这么熟,是好朋友,用一下应该没关系,我应该不会介意。
2、我性格内向,同学们就一定会不喜欢我吗?不愿意和我一块玩吗?我就一定不如他们吗?———我性格内向,不大爱说话,同学们不知道该和我说什么;我很少和他们一块玩,他们可能以为我不喜欢和他们一块玩,所以很少我一块玩。每个人都有优点,不可能一无是处的,我不一定不如他们,我也有我的特长。
3、、他们不喜欢我、疏远我,就一定是因为我性格不好,交往能力差吗?——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都愿意接近我,都愿意和我一块玩、做朋友。我只要做到让大部分人喜欢我就可以了。性格内向不一定不好,比如班长就很文静、都不爱说话,可是大家还是都很喜欢她。同学们不太喜欢接近我,可能是我比较冷淡,让他们误会了,以为我不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接下来教给求助者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尤其是换位思考,这样有助于求助者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仅仅从自己的角度片面的看问题,把问题绝对化。
(三)巩固阶段
共做1次,回顾咨询中涉及到的关于求助者个性的形成问题,使求助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不足,帮助其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令其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优点。帮助求助者认识到其对人际关系的特别看重和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是出现人际问题的关键,要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最后,建议他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学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七、咨询效果巩固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也已经到图书馆借了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觉得这些书对自己有帮助。
咨询师也明显感觉到求助者的情绪比较稳定,最后一次咨询的时候心情很愉快。
求助者身边的同学,尤其是同桌和前后桌反映变的比以前活泼了,大家都愿意和她来往。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郭念锋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郭念锋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莫雷主编.2003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教师通识读本》.叶一舵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