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对角扮演法的应用研究逐渐呈上升趋势,不论是对教学概念的界定,还是对教学过程的应用,抑或是分析教学效果,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角扮演法的应用深度与广度日渐增加。
关键词:高职;角扮演法;应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8-0017-02
DOI:10.16657/jki.issn1673-9132.2017.28.008
当前角扮演法作为一种符合高职工学结合教学需求,能够提高高职课堂教学效果,并提高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教学中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通过中国知网文献资料库,以“高职”“角扮演法”作为关键词,相关研究共有66篇。从2006年开始至2016年截止,每年的研究文献篇数分别为1、1、1、4、5、5、6、8、9、12、14,研究整体上呈现数量增加趋
势,并且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逐渐拓展。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概念的界定
角扮演最早无疑是来自戏剧领域。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在心理学应用领域提出了角扮演的概念,其认为作为人际互动基本条件的角扮演,人们借助其识别、理解他人使用符号的意义与作用进而形成相互作用。米德还将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使其成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20世界60年代,角扮演被美国引入学校教育领域。马克·切斯勒、罗伯特·福克斯的《课堂中的角扮演方法》和范尼·沙夫特、乔治·沙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扮演》等文献,将角扮演法应用于学校教育。华莱士·霍金的《角扮演》、莫雷·凡·蒙特的《角扮演的有效运用》、吉莲·波特·拉杜斯的《角扮演》、布鲁斯·乔伊斯等的《教学模式》等著作,相继丰富并完善这一方法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