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侠
(1919/3/19-?)笔名知侠,河南汲县人。1938年到延安,在抗大学习并练习写作。1939年毕业留校学习军事。同年冬赴山东沂蒙地区抗大文工团工作,同时写作歌词、幕间朗诵诗,并为《大众日报》撰稿。1941年在日军大扫荡中,曾几次率部安全突围。1943年任《山东文化》副主编,其后曾两次到微山湖、枣庄一带与当地铁道游击队一起活动。1948年又作为战地记者亲自参加了淮海战役。这些经历都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解放后任济南市文联主任。1950年任山东文联创作部长,发表了《铺草》等短篇小说。1953年完成了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小说叙述一支专门在铁道线上与日本侵略者作战的游击队的生活故事,吸引了广大读者,后改编为电影广为流传。同年,调作协上海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63年出版了《沂蒙故事集》。1968年后回山东长期深入生活并进行创作,近年着手多卷长篇的写作。现任山东作协分会名誉主席。
韩智敏整容叶挺
叶挺(1896—1946)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曾任粤军第1支队副官,第1师少校参谋、工兵
营营长,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警卫团第2营营长。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1924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人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处处长、独立团团长,在北伐战争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后升任第4军25师副师长、第11军24师师长。1927年8月1日,参加领导南昌起义,所率24师是起义军的骨干力量。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12月11日,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流亡欧洲,与党脱离了关系,后到澳门隐居。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北渡长江,在皖中庐江县东汤池主持建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铁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指挥皖南部队将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的1万余日伪军击退,共歼敌近3000人。在争取和扩大新四军兵员、装备、给养、防区等方面,多次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交涉与斗争。皖南事变中,指挥部队战斗8昼夜。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在上饶、重庆、恩施等地被监禁5年零2个月,坚持斗争,曾作《囚歌》明志。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5日致电中共中央和,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于3月7日复电,决定接受他人党。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因飞机失事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难。
故事梗概
1948年春,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战略反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重庆,已是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我地下党员江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离别山城,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在途中,她突然听到丈夫——华莹山纵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消息,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毅然直上华莹山,见到了游击队司令员双老太婆,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国民党反动派四处通缉江。江在众的掩护下,和同志们一道又一次拦住敌人的军车,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不幸被捕。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特务头子沈养斋的威逼利诱,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江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重庆解放前夕,敌人在逃跑前,策划屠杀被捕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的阴谋。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为配合我军胜利进军,江在集中营组织和领导越狱斗争。在这生死的紧急关头,敌人要提前杀害江。为了不暴露越狱计划,保护同志们,江毅然走向刑场。山城解放了,五星红旗在新中国的上空飘扬,它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人们习惯称她江,以表敬爱之情。
本书写的是《红岩》中江的生活原型——江竹筠的故事。讲述了江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讲述了她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积极开拓,被捕后坚贞不屈、顽强地与敌斗争,直到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江竹筠(1920—1949)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0年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后经组织安排考入四川大学。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1947年,与丈夫彭咏梧一起到万县组织下川武装起义。1948年1月,彭咏梧不幸牺牲,她谢绝了党组织的照顾,坚持到“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1948年6月14日,因挺进报事件被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后与李青林、李承林、石文钧、唐篡陶、黄绍辉、李明辉、黄玉清、陈继贤、雷震一起转押渣滓洞看守所。徐远举和张界多次对她进行拷问,使用竹筷
子夹手指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被狱中难友称赞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陈丹墀、何雪松、蔡梦慰等组织了对江的慰问活动,为了鼓舞狱中战友斗志,提出“坚持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的口号,与李青林、李其芬、曾紫霞等凭着对林清风《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的记忆,组织女牢难友学习,讨论,并积极进行狱中策反工作,参加狱中追悼会和春节联欢会。1949年11月14日与李青林、杨虞裳等三十人牺牲于电台岚垭。
吴强
(1910/2/17-1990/4/10)原名汪六滨,江苏涟水人。初中到大学期间因参加学生运动和家庭经济困难几次被迫辍学,做过酒店学徒和小学教员。中学时期开始写作。1933年春加入“左联”,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发表短篇小说《激流下》,散文《老黑马》等,反映抗日军民的斗争生活。1938年秋在皖南参加新四军,写过取材抗日军民斗争生活的剧本《丁赞亭》等,当时有一定影响。解放战争期间,亲身经历莱芜、淮海等著名战役。
张定涵年龄
全国解放以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转业到地方,担任文艺领导工作。最著名的作品是1957年出版的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红日》,反映了人民解
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由弱到强、由防守到进攻,并且取得胜利的历史进程,包容了广阔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也鲜明生动。1963年又完成了以苏中地区反清乡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堡垒》。曾任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臧天朔去世原因王愿坚
(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
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天天有喜剧照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
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徐光耀
l女模
徐光耀,生于1925年2月,笔名越风。河北雄县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起,做随军记者和军报编辑。1947年在解放区的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插班学习八个月。1950年入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1953年初毕业,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3年至1956年曾带军职以作家身份回故乡搞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军籍,剥夺军衔,降职降薪,来到河北保定进了农场劳动改造,过着相当郁闷的日子。而正是在保定,《小兵张嘎》诞生了。1958年写成中篇
小说《小兵张嘎》和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小说曾被译成英、印、地、蒙萨、德、泰、阿拉伯、朝、塞尔维亚等文字,电影《小兵张嘎》出地塑造了一个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爱国少年张嘎子的人物形象,深受影视界内外的好评,影片公映后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小说和电影分别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1959年后,在保定市文联工作,1981年调河北省文联,1983年至1986年任党组书记,是中国文联第四、五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出版的著作还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短篇小说集《树明和莺花》、《望日莲》和小说集《徐光耀小说选》等作品。他崇尚生活本身的质朴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平原烈火》被译成日、捷克、英、蒙等文字。近年来,他还从事编剧工作。
张品成
离婚后复婚
男,汉族,1957年生于湖南浏阳。做过知青、教师。1982年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南昌实验中学教师,萍乡市文联创作员、文协秘书长及文联专业创作员,海口市文学艺术研究所专业创作员,海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从事成人文学创作多年,90年代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已出版400余万字。国家一级作家,海口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海口市文学艺
术研究所负责人。
著有长篇小说《狂欲》、《没有儿戏的童年》、《北斗当空》、《翱翔如风》、《神奇邮路》、《绿眼》、《最后两个灾民》、《日出无声》、《考古夏令营窃案》,中短篇小说集《赤小子》、《永远的哨兵》、《复活的山神》,散文集《壁上之榕》等。《赤小子》获全国第四届优秀儿童文学奖、1995年陈伯吹儿童文学奖、1995年海南省优秀精神文明产品奖、第二届巨人中长篇儿童文学佳作奖,短篇小说《复活的山神》获首届《谷雨》杯短篇小说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读物奖一等奖、第三届“巨人”中长篇儿童文学奖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