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期
198
产教融合、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
探索与实践
——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
张芸栗,于磊鑫,李倩倩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
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
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转型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型是地方本科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是实现高校转型的关键。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就业放在培养的第一位,面向企业人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现代建筑业队伍的迅速扩大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量高端技术技能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1]。在此背景下,根据社会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以下简称“建环”)专业人才的需要,结合民办应用型院校建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构建了“产教融合、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环专业人才需求
通过对建环专业近三年就业情况分析发现,80%的同学选择了施工单位,从事机电施工、机电设计、招投标、造价等多个领域的工作。职业发展的历程基本上是从水暖工长到机电技术人员再到机电经理,在角的转变过程中也对自身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负责的范围也由单一专业转变成更加复杂的多专业交叉。在与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企业建环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广,表现为具备水暖电三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全面了解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工作流程以及各环节的基本知识。二是除了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软件操作能力外,更多的看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三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不足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充分考虑行业人才需求,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经过广泛的调研、分析、论证后,建环专业提出了“产教融合、一专多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一专多能”的内涵解释建筑工程技术就业
“一专”是指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从知识层面是指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从能力上是指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多能”是指具备多种岗位职能需求的能力,从知识上是指学生掌握建筑行业和能源行业必备的知识,同时掌握建筑机电工程所需要的其他专业知识,从能力上是指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专业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主线,以服务地方建筑行业、能源行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努力打造服务行业和地方的应用型特;面向行业和地方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优良、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要、“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制定和修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我们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OBE理念”为基础,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校内专家主要由教研室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组成,通过多次研讨,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给出评价,并对培养目标给出修订意见。校外评价包括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其他高校专家评价等。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作出评价,给出合理化的建议,便于持续改进。
(1)通过对企业、行业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说明人才培养目标适合社会需求。
(2)通过召开人才培养目标专题研讨会,就建环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的研讨。参与研讨评价的校内外专家一致认可了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认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当前行业发展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
分析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整合相关的专业课程,增设两个专业方向,从而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学”为中心,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
摘要:根据行业对建环专业人才需求,结合民办应用型高校的特点,探索产教融合、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技术性人才。
关键词: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
XUE SHU ZHENG MING
职业发展平台课程、创新创业平台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学生通识教育,促其全面发展。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在30%以上。学科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主干课、分方向的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组成,既强调了专业的一致性,又强调了培养方向的差异性。增设职业发展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
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突出“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重新整合和重组。增加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课程的实践环节,增设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概预算等课程,加强建筑自动化、智能化、建筑能源方面的课程比重。重视学生“多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纽带,能够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理论知识上升为“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能力。[2]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清晰、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建环专业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结合OBE理念,对接行业需求,构建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采用项目教学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围绕实际工程项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学”,有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造能力。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颁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需逐步达到50%以上[3-4]。建设一支具有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及教学经验,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5-6]。
建环专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组建了一个“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走出去是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派遣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引进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聘请具有行业背景的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师为专任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使他们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获取教师资格证书,促使他们向“双师型”教师转化,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二是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客座讲授,参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开办专题讲座等,进一步充实了本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 校企合作,搭建校企教学平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准职业人”培养为导向,实现双主体办学、双岗位聘任。通过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职业素质能力的提升,缩短学生入职到成长为企业核心员工的培训周期,完成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强化实习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与行业共同组建集教学、实习、就业一
体的产、教、学、研融合基地。
四、结束语
建环专业通过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校企合作,进行了“产教融合、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双师型队伍建设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问题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作者简介:张芸栗(1983-),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课题项目:辽宁省教育厅本科教改项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1808)。
参考文献
[1]张会,赵慧.以培养“一专多能”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建工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地产,2019(12):149-150.
[2]黄爱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0(06): 84-87.
[3]佚名.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 (6) :60-64.
[4]石尔,刘小波,姜昌伟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设备,2017(257):53-55.
[5]王艺玮.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路径——以宁夏大学新华学院英语专业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20(20):19-20.
[6]付燕荣,孟亚东,王旭龙,张新芳,童敏勇,关志伟.城市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169-171.
19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