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好词好句摘抄摘要:文学名著是古今中外人类的智慧结晶,是智者们输出自己思想,表达自己观点,抒发自身情感的途径,更是历史的回音壁,能够突破时间、空间、文化上的限制,给如今社会中浮躁的人们一片心灵净土。名著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名人名家的巧妙构思,更是因为这些名著能够对如今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形成综合性的影响。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不仅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更能够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获取更强的阅读能力。接下来,本文将就“巧借名著导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阅读能力;教学方法
名著导读一直以来都是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并且在考试中也占据一定的比重,但是就目前的教学实践结果来看,很多教师在面对名著导读这一部分内容时,对此缺少正确的认知。究其原因,是受到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方式去提升学生的知识积累量,学生无法真正意义上零距离接触名著,深入到名著的内容当中,与作者和文本进行精神上的对话。另外,在互联网环境下,大量快餐化的阅读材料走进学生的视野,
名著导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名著导读提起高度的重视,让名著导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在互联网环境下,包含名著导读的阅读教学方法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以往,教师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针对文本当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教学之后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此以往,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化的教学流程势必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导致名著导读教学效果不佳。但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可以将名著与相关的影视作品、图片、音乐片段等资源相结合,为学生带来更加强烈的感官冲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学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教室中的大屏幕,为学生播放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了解这部文学巨著之中的大致内容。在观看电影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的走到文本之中,在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时遇到的好词好句。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于名著的兴趣便会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并且通过每一周的读书分享会,学生
的名著阅读逐渐常态化,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开展阅读活动,加强课堂参与
在传统的名著导读课堂中,语文教师总是紧紧把控课堂教学的节奏,根据自己提前拟定好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师生间的互动并不关心,缺少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关注,导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越来越低,最终使得阅读教学难以体现出价值。所以,在开展名著导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为此,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透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刻的参与到课堂当中,确保名著导读课堂始终有较高的参与度。
例如,教师在带领进行“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到校园中进行实地观察,观察校园中经常出现的各类昆虫。在观察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昆虫写下来,不限制写作体裁和字数。在学生写作结束后,教师就可以顺势的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阅读《昆虫记》,并学习其中大量应用的拟人化写作手法,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回顾曾经在小学或者在课外学过的《昆虫记》中的文章,从而进一步提升名著导读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阅读悬念,培养探究意识
巧妙的设置悬念,能够激活学生对于名著的探索积极性,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到问题的答案。因此,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悬念的方式,引导学生一边阅读名著中的内容,一边寻悬念的谜底,构建任务型的名著阅读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这部书的主人公叫做祥子,但为什么作者要把书名定为骆驼祥子?他和骆驼之间有什么关系?”、“祥子本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青年,为了拥有自己的人力车而不停努力,但最后因为什么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自暴自弃的人呢?”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悬念的驱使下不断进行阅读,寻问题的答案,通过逐层次,多角度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不断的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文化素养。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落实名著导读,是帮助学生汲取人类智慧结晶的有效手段,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以便于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影.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2(10):56-58.
[2]许勇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10):292-29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