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崇拜症]学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时下的国人,极其崇拜做人“技巧”,简直是“无巧不成人”,这只消看看书店里堆积如山的人生技巧类书籍,就可知道。譬如,什么《职场技巧100例》《恋爱技巧108招》《与上司相处的诀窍》《股市实战100招》《职场应聘技巧谈》《婆媳和睦技巧88招》《望子成龙的诀窍》《市场谈判108技》《高考报志愿的技巧》《让老板赏识100招》《保护婚姻奇招》《升官有术百例》《公关奇谋百问》等等,五花八门的技巧书几乎涵盖了人生的每个领域,铺天盖地,汗牛充栋,似乎离开技巧,国人就寸步难行,处处碰壁,活不下去了。
揆情度理,人生的确需要技巧,有了技巧可多涉捷径,省时省力,但太崇拜技巧,走火入魔,干什么都想走捷径、技巧,不想下笨功夫,那就成了“技巧崇拜症”,是一种不轻的病态。譬如说,人和人之间,本应坦诚相见,但如果运用交往技巧太多,就等于假面示人,不会有真正的友谊。情人恋爱,需要的是两颗心的相撞,是情投意合,两相情愿,如果一味用所谓技巧去恋爱,并无真情实意,或许能一时取悦对方,但早晚要暴露出真实面目,被人斥为爱情骗子。官场上想升官,要以能力服人,以政绩说话,倘若迷信升官技巧,去抱大腿,靠山,跑官卖官,只能沦落为无耻小人,到最后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干事业要成功,需要的主要是投入
和汗水,并不需太多技巧,技巧泛滥则很容易变成投机取巧,或可小有侥幸,但想获得大的成功,几无可能。美国有个科学家提出一个“一万小时规律”,他调查了一千多个成功者的经历,任何人的成功都需投入至少一万个小时的努力和奋斗,这里需要投入的是时间和精力,基本上与技巧无涉。
再联想起来,爱迪生当年发明灯泡时,就是用的笨法子,一种材料一种材料去试验,屡试屡败,屡败屡战,一共用了六千多种材料,他虽然没什么技巧,但却给人类带来光明,成为伟大的发明家。而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长年累月的大量试验,最后才研制成功新产品、新材料,推动了科技进步。
反观我们的科研界,科技项目数不胜数,获奖的消息天天都有,却没有一项科研成果能问鼎诺贝尔奖。原因就是我们的一些科研人员太“聪明”,太注重技巧,不肯下苦功,不愿干笨活,总想钻空子,捡漏子,走捷径,而且急功近利,热衷于那些“短平快”的项目,今天干活,明天就想得奖,后天就想换成钞票。
既了解国外科技界也对国内科研状况十分谙熟的杨振宁先生,就极不赞成国人的技巧热,因而他给重庆一所中学的学生的题词是“宁拙勿巧”。这也正是他获奖经历的真实写照。当年,
他曾经连续好几年待在试验室里苦苦攻关,经常是几天几夜不出试验室,用大量可靠的试验数据支持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令人信服地走上了诺贝尔奖的奖台。怎么学唱歌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也是不大赞成过于追求技巧的,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诗仙李太白用一生实践证实“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硬道理”;书圣王羲之不仅献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同时也留下长年苦练书法的墨池;药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靠几十年的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半辈子的殚精竭虑、苦心孤诣,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这些都是人中龙凤,尚且不怕下笨功夫,不敢以巧立世,诚如胡适所言:世界上的成功者大都是那些极聪明又肯下笨功夫的人。
我想,什么时候,坊间那些乌七八糟的技巧类书籍不再热销,大家都本分做事,老实做人,拒绝雕饰,返璞归真,人与人之间真心相待,踏踏实实去干事业,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温馨,国家才会更加繁荣昌盛,拿个把几个诺贝尔奖也并非难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