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教学设计
一、概述
1.本课题系出自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
2.本节内容是中国气候主要特征之一,主要学习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3.本节课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对学生学习中国气候起主要作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对照地图,说出由于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部份地区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季风气候显著。
(2)用资料(统计图、等值线图等)说明,季风对气温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分配的影响。
(3)会搜集资料,说明季风对我国不仅有有利的影响作用,也会带来灾害性天气。
(4)初步形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加工、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方式:多媒体环境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2)学习过程:
①在教师引导下探究——我国的季风气候特点和影响因素。
②合作学习的过程:季风气候对我国温度、降水分布的影响。
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搜集资料,探究我国灾害性天气与季风的关系。
④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快乐。
(2)学习用事实证明论点的方法,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3)认识气候的两重性(资源价值、灾害原因)。
(4)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5)在对灾害研究中,保持乐观向上,不怕困难的积极生活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国的气候初二学生已经学过一年地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较高,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较强,并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协作学习习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1.学习重点:我国的季风气候成因、特点、分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学习难点:
(1)我国的季风气候成因、特点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教师支持材料多媒体文件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境,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与辨析,理解季风气候成因,归纳出季风气候的特点。
(2)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初中学生大多具备了浏览信息的能力,但如何判断、筛选、分析、归纳信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内化,完成意义建构,对初中学生来说仍存在相当难度,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师生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论等协作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会对信息的判别和选择。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探究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贴近生活的实际图片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指导思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教学思想,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通过锋面雨形成及移动示意图演示降雨过程;
2.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及歌曲《黄土高坡》中的歌词。
3.通过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比较说明与气温和降水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