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愿望完满实现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08912日第6
今年八月二日,总理提前四天,到医院去看望在八月六日将过97岁生日的季羡林先生。在实际上是季老工作室的病房里,一位学者和一位党国领导人谈到国计民生许多重大话题,其中包括外语教学。
季老关心地问到英语是否已经普及。温总理说:“小学就开始学了,小学是记忆最好的时候。掌握一门语言,就掌握了一种工具”。季老很高兴,并说“大学外语教育不但要加强,而且要鼓励学生多学几门外语”。
三天之后,我陪同北京外国语大学书记和校长到医院给季老祝寿。我借此机会,简单而重点突出地向老人家汇报了我因工作关系而了解的近年来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改革情况。我说,由于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本)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普遍
实施,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教学已经改变了过去相当长期存在的既有重复又有脱节的现象,而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系列的、有头有尾的连贯的整体。我报告季老:这正是早在近半个世纪前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已提出的一个愿望。60年代初,周总理主持召开过一个小范围的外语教育工作研讨会。我有幸参加。当时,由于我们党与赫鲁晓夫领导的苏共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两国关系恶化,有必要改变50年代以来在学校中主要学习俄语的状况。在座谈会上,周总理提出了改革我国外语教育的总的指导方针,言简意赅,只有九个字,三句话:“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他并说外语学习要从小抓起。他用“一条龙”三个字通俗、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他所希望看到的从小学到大学的连贯的系列英语课程安排。
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意见,全国多数中学及少数大城市的小学开始以英语为主要外语,在东北等某些地区保留俄语与日语教学。同时,全国各外国语学院均先后建立了附属外国语学校,除英语外还开设其他外语。其中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则开设了联合国规定的六种通用语言(英、法、俄、西、德、阿拉伯语)。这样,就在不同程度上落实了“多语种”的要求。同时,在当时教育部普教司(今称基教司)领导下,建立了包括上述6个语种教师在内的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组,着手落实外语教学要做到“高质量”的要求。我有幸主持了这一工作。
但是好景不长,1965年开始,全国就进入了新一轮的政治运动,教育与经济建设均受到干扰。到1966年中就全面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使全国教育陷入停顿状态。而“英语”则更被视为“帝国主义的语言”而成为违禁品。
直到1976年“”结束,尤其是1978年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教育事业,包括外语教育,才开始随着意识形态上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为外语教育带来生机
我们倘将1978——1999划为一个时期的话,可以说,这是一个我国英语教育取得很大发展,并实现许多重要改革的时期。这一时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而其分水岭就是90年代中先后出版并在全国使用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初中和高中英语教材JEFCSEFC。这两套教材的出现和使用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带来如下几个重大革新。
一、在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英语教学也在理念上打破过去闭关自守的状况,开始学习和引进英语国家的先进外语教学理论。在教学路子上,引进了交际教学法,冲击了长期统
治着我国英语课堂教学的语法翻译法。在课堂教学中,也开始改变主要用汉语讲授语法知识,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逐渐实施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语言实践的做法。
二、在教材编写路子上,改变了过去闭关自守、完全由国人自行编写教材的局面,开始中外合作。这样,就在机制上为在教材编写中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创造了条件,使教材编写伴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推介而改变了过去完全“以语法为纲”的编材路子,开始尝试走语法和功能相结合的框架。
三、开始从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加大课堂听说活动量,开始改变“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状况。
当然,固有的观念和习惯一时很难改变;新事物的出现对习惯了语法翻译教学法和用汉语教学而自身英语口语水平有限的教师们来说,需要一个适应和再学习的过程。更何况,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的普遍存在,以及中考和高考试题仍主要以语法为纲并以多种选择等较机械的题型为主的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拖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后腿。因此,“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存在了一段时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直到20世纪末期,交际教学路子和主要以英语进行课堂教学的做法才逐步得到普遍认可。
21世纪为外语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
21世纪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我国英语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真正性质的革命。在当时分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同志领导下,开始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全面的课程改革。这一改革,已经进行了8年,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就外语教育来说,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或几件大事件中:
首先是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规定全国县级以上城市自小学三年级起逐步开设英语课程。由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需要,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小学及部分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很快就先后开设了英语课;而全国各大城市小学则先后自一年级起即开课。且看下表:
全球通用语言有几种
年份
全国小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比例
2000
9.70%
2002
22.10%
2004
35.10%
2006
60.50%
注:平均增长率:8.46%
这个统计,只到2006年进行全国普查时为止,近二年来自当又有增加。一个非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13亿的人口大国,竟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小学生学习英语,这本身就是世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在此同时,教育部以极大的魄力和决心,组织人力研制小、中学共1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其中包括以英语为主的英、俄、日三个外语课标。经过两年的努力,国家《义务教育阶段 普通高级中学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本)于2001年编就并在全国试行。其后,又于20034月单独编制了《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这两个文件,将自小学三年级起至高中三年级止的十年英语课程,作了总体安排,分为9个级别,建立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连贯的,系列的课程框架。这样,就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中,实现了当年周恩来总理所提出的“一条龙”式的英语教育。其后,在2004年,教育部又.制订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实际上也是一部大学英语(过去称为公共英语)的课程标准。(此文件于2007年经修订后正式颁布实施。)这一教学要求在制订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使二者在教学目标上相互衔接。
至此,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制订和实施,
从小学直至大学的国家普通英语教育就真正地、完全地实现了“一条龙”的格局。这是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英语课程革命的第一个体现。而8年来,小、中、大学各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由于这一格局的实现而有了普遍的、显著的提高,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英语水平的持续提高,难道不正是英语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功过的最好的诠释吗?
其次,1999年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重大决策之一,就是要在全国学校(包括小、中、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并且规定,素质教育必须贯彻在各类学校各种学科之中,外语课程自不例外。根据这一决定,《英语课程标准》在研讨和制订过程中,取得了如下共识:外语课程的目的,不应只是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以便掌握一门交际工具,还应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一门外语的学习,来开阔视野、胸怀全球、增强国际主义意识,吸取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来提高人文素质。在英、俄、日三种语言的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中,三个语种的专家、教师集思广益,制订出一个共同的框架:通过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五个领域的协同运作,来完成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寓素质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是21世纪外语课程革命的又一个重要体现。
第三,新的外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理念;同时,为了纠正过去长期的“一考定终身”的偏向,着重提倡落实以学习档案为形式的形成性评价。最主要的是这一做法符合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这个根本的教育原则。若干年来,这一理念已经获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得到比较普遍的实施。国内若干重点大学也已经开始在高考录取中采取吸纳考生在高中时期的总体表现这一因素。这是在教学评价制度上的一个带根本性质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