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汇总
【材料一】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较2014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材料二】“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近日,作家王蒙在上海图书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论坛上谈到网络阅读时指出。王蒙所指出的“浅阅读”的确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兴起,使人们的阅读变成了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思维不连贯,思考不深入,有人因此调侃,网络使“知识分子”变成了“知道分子”。
【材料三】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度,免费书报厅遍布街头巷尾。俄罗斯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众阅读。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晨读运动”“读书周”“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
朋友圈如何只发文字【材料四】有人说:“靠写段子是成不了作家的。”同样,只有浅阅读的民族,不可能真正强大。
(1) 材料一中的数字及“略”“远”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什么是浅阅读?哪些现象属于浅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给大家提一些建议或者给一些告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关心天下事。(2+1+2+2分)
【新闻链接一】“圈子”是中国从来都不陌生的一个词,而“朋友圈”,无疑是许多圈子中最年轻最盛行的。朋友圈,一般指腾讯上的一个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
【新闻链接二】掏出手机,打开锁屏,点开,手指不自觉地往左边一划。一个图文并茂的世界任你浏览。对于超过6亿的用户来说,这个手机中的世界真实存在,紧贴生活。
最早的时候,“朋友圈”饱受赞誉——相比于微博来说这个圈子,更私密,里面都是朋友,通过智能手机,大家聊聊家常,晒晒心得,谈谈人生……
【新闻链接三】如今,朋友圈开始遭到口诛笔伐——人们发现嗯,这个曾经熟悉的圈子,里面逐渐被广告宣传、吃喝拉撒、海外代购等无聊的内容所代替。不断有用户开始逃离“无聊圈”,寻觅新的圈子。5月21日,腾讯也开始大力打击朋友圈卖假货、代购营销。不过,早有人从朋友圈的发展史上,认定了所有的圈子都终将衰败,“圈子越来越大,里面的内容会稀释变质,然后,友情淡了,圈子破了,最初的美好没有了。”
1、 简要概括从【新闻链接一】中,你读到的朋友圈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新闻链接三】,“朋友圈”会变成“无聊圈”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朋友圈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阐述,做到有理有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例句写一些你对朋友的认识。
朋友,是平台上一句真心的鼓励;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胸怀天下事。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1楼:昨天跟8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常州本地话。再看看15岁的儿子,也是常州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常州本地话,但那种老常州的俚语是一点也不懂了。方言还能在我们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 )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 )现在很多常州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 )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 )不远了,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4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常州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5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常州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区分细微动作、描绘事物形状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是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了一个人,却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作家)
3、“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
①请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2分)
②“材料一”中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时由什么现象引发?阅读材料一,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认真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我们能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何让方言更久地存活下去?说说你的想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微公益,大爱心。
【材料一】 5月14日上午,第三届2016“1袋牛奶的暴走”活动在淹城春秋乐园举行。本次参与暴走活动的人数达到2.2万人,走完全程的人有6200多人,当天3000多名义工、公安、城管和医护工作者负责提供全程后勤保障。“守住初心,为爱而行”是本次活动的口号,通过本次的活动将保证让1500名困难儿童喝上牛奶,并带动帮助弱势儿童项目实现他们的微心愿。
【材料二】
网友亲爱的小孩:我就是想寻点机会为自己的城市加油鼓励。
网友水当当:这次“暴走”活动简直是大半个“马拉松”呢,参加的人暴多的,我也想锻炼一下自己。
网友陶子:我们参加暴走活动,虽然为孩子们捐的钱不多,也算微公益嘛。
网友ckdfji:我带上孩子去参观启动仪式孩子感受一下公益活动。
记者的评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微公益,_____________.
(1)网友水当当的话中,暴走的“暴”字是___________的意思,参加的人暴多的这个“暴”是___________的意思。
(2)哪位网友的想法最贴切本次活动的设计初衷。
①网友亲爱的小孩 ②网友水当当 ③网友陶子 ④网友ckdfji
(3)联系前文,对应孟子的话的意思,把记者的话补充完整。
(4)第一部分提到了“2.2万人、6200多人、3000多名、1500名”等数字,这些数字让你读到了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网友青青河边草想写 一幅对子表达自己参与活动后的感受,请你联系【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帮助他完成。
例:一袋牛奶,实现微心愿,奉献爱心,积小善为大善。
____暴走,____微公益,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关注时事,活用语文。(2+3+1+3分)
今年5月18日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目前,我国已有博物馆4165家,而今,数字博物馆又开始在我国遍地开花,固态馆藏文物被人们所认知的方式也逐渐鲜活起来。
链接一:考古学者称莫高窟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而2014年8月1日正式运行的“数字敦煌”工程提供了一条打破时空限制的路径,能够同时满足文物欣赏及保护的需求。观众无须亲临,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就能“游览”敦煌洞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