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有多远——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
张艾情
【摘 要】2015年10月,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南京工业大学秉持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魄力,围绕“双一流”建设积极谋篇布局,
【期刊名称】《众》
【年(卷),期】2017(000)009
【总页数】2页(P56-57)
【关键词】南京工业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学校长 对话 黄维 学科建设 谋篇布局
【作 者】张艾情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名校长访谈》栏目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7
2015年10月,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南京工业大学秉持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魄力,围绕“双一流”建设积极谋篇布局,取得了入选全国首批“2011计划”大学等骄人成绩,主要办学指标步入全国主流高校行列,相关强势学科甚至比肩世界一流大学。近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院士接受新华日报《名校长访谈》栏目主持人专访,畅谈南工大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实践。
主持人:近来,在多年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后,国家作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改革决策,这对于大学意味着什么?您又是怎么看待这个改革?
黄维:在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施“985”“211”工程建设,通过选择性的财政投入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对于构建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秩序和重构高等教育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才保障,其历史功绩和建设成效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任何改革都有更高的目标追求和现实的问题挑战。一方面,“985”“211”大学在诸多方面享受显著政策优惠,由此带来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另一方面,对于有着“身份保护”的大学,在行政主导彩浓厚、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下,有可能形成“规模不经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不长草”,最终强者未必更强、弱者却转强乏力。
实际上,与具备资源天赋的部属高校相比,省属高校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处境。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不仅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更能赋予大学更加公平的竞争起点,打破当前的“身份固化”“差序格局”,激发主观能动性,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发展、内涵发展。
南京有什么大学
主持人:作为中科院院士、大学校长,您有过诸多海外求学研究访问经历,对于“双一流”中的“世界一流大学”,您是怎么看的?
黄维: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简单最直观的评判标准就是在主流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名靠前,或属于由世界一流大学组成的名校联盟,譬如美国常春藤联盟、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澳洲八大联盟、环太平洋联盟等。指标体系千差万别、权重各异,
也往往受政治经济等非学术因素影响,都有显而易见的弊端和缺憾。
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应被大学排名、评价指标和非学术因素。评价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重点不在于其规模和体量,也不在于大而全的学科,而应鼓励张扬个性、特发展,提倡大学的自由竞争、差异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究其根本应在于它能否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力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量:一是是否培养出了一流人才。二是是否产生了能够代表国际前沿研究水平、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成果。三是是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我认为一流大学应当凸显民族特,传承人类文明,在促进全球交流融合,推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中有所作为。
主持人:南工大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大学之一,也是教育部和江苏省多项改革试点的大学。面对“双一流”建设新形势新目标,您能否谈谈贵校有哪些新理念新实践?
黄维:继入选首批14所国家“2011计划”大学后,南工大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综合排名、代
表科技创新实力的自然指数排名、代表学科建设实力的ESI全球排名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确立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大学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定位,围绕“人才引育、协同创新、文化引领、全球拓展”四大体系,不断深化“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文化”三个维度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探索和聚焦“双一流”建设。
在引育一流人才方面,南工大率先拓宽“一心、一地、见人、见智”的“人才+”特发展之路。“一心”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内部人才资源,面向全球打造世界顶尖学者、一流大师领衔的科学家工作室。“一地”为海外人才缓冲基地暨人才发展孵化基地。“见人”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见智”为建设智库,为国家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贡献南工大智慧。
在锤炼一流成果方面,南工大是全国省属高校中唯一同时拥有“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平台的大学。近年来,南工大在《自然》系列顶级期刊上不断有所斩获,在国内率先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还与滁州合作构筑占地12000亩的“科教新城”,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共建联合学院,在南非、西班牙成立孔子学院,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推出全球首个柔性电子顶级期刊《npj-柔性电子》等。
在建设一流文化方面,将“大文化”理念渗入办学的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工大强调“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并将文化建设付诸办学实践。我们深挖百年文化积淀,众筹“南工好故事”,推进“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和“行政职能部门调整”等改革,营造“宽松、宽容、宽心、宽裕”的工作氛围,构建“淡定、自信、优雅、从容”的创新文化,置大学以风骨、还教授以尊严、给学者以从容、赋学生以自在。
一流人才、一流成果和一流文化,并不是简单的混合物,而是相互耦合、紧密交融的化合物。它们各有侧重,生生不息,构成了南工大建设“双一流”的有机整体。
主持人:在贵校“双一流”建设向纵深推进之际,您对江苏“双一流”建设有什么建议?
黄维:大学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驱动、人才素质提升的“支撑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从全球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世界上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活跃程度往往高度重叠,而且和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南工大的发展印证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紧密关联互动的关系。
江苏身处全国经济发展第一方阵,在长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框架内发挥引领
辐射作用,同时也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带来源源不竭的创新驱动力。此外,这一方土地钟灵毓秀,学养深厚,具备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良好基础和天然禀赋。抢抓机遇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既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身为高教大省应有的“角担当”。
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征程上,亟需地方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协同发力。建议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要集成优势资源,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的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体系;二是大力拓展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引进机制体制改革,将江苏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方案,优化竞争机制,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学科建设重点,提升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供给侧改革能力,带动高校发挥优势、办出特、提升水平。
【主持人点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没有标准答案。在采访中,我们感到南工大的“双一流”建设,并不是随波逐流、盲目跟风,而是立足中国特、南工大风格,既胸怀国家战略需求大局,又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大势。特别是南工大在“双一流”建设中所呈现出的自信和担当,所展示出的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眼界和魄力,更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作者系新华日报《名校长访谈》栏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