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扬州运河文化活动”策划
活动目的:1.让更多的人了解扬州古运河文化。
2.锻炼自己活动组织能力。
3.提高自己保护古文化的意识。
活动时间:2012年11月15日。
冯提莫斗鱼怎么不播了活动地点:扬州市古运河畔。
活动具体安排:
1. 宣传活动
江一燕裸戏
分别于教学楼,食堂张贴有关运河美景图并附介绍,组织有意向的同学一起参加。
2. 在运河边向市民介绍古运河文化。
运河背景介绍:
中国古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与万里长城一同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奇迹,而它的发端就在我们扬州,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乃是它的滥觞。
而今,古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沿河城市纷纷“争抢”这张历史“名片”;国家也拟将古运河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扬州是唯一与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扬州古运河无疑将更令世人瞩目。今年“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的主会场已确定“搭台”古运河畔,唱响“运河大戏”。
今天,值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纂的《扬州古运河》一书首发之际,本报与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开设“扬州古运河寻访录”一栏,拨开尘封的历史,探寻古运河的“前世今生”,彰显旷古独特的运河文明。
“扬州古运河寻访录”之一
谈到古运河,人们往往将眼光投向古运河的前身——邗沟。邗沟涵盖了古运河的基因。扬州城北这个具有近2500年历史的老河,见证了当初吴王夫差的英雄壮举。记者寻这条老河而行,似乎能感受到公元前486年,“举锸如云”开凿邗沟的壮阔热烈场面。
李胜基女友
据《扬州文化志》记载,扬州遗存的古邗沟长约1450米,宽50至60米,中段有清修石桥“邗沟桥”。古邗沟也曾引起国内外不少学者、专家关注。当年轰动一时的《话说长河》、《话说运河》都曾取景邗沟。如由柯蓝撰稿的《古城扬州》就有一段:“当年夫差北上伐齐,北霸中原,在这里挖邗沟,筑邗城。这些沟就是历史形成大运河的早期工程。”
据《汉书?艺文志》及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邗沟的路线大致是:南引长江水,再从如今观音山旁的邗城西南角,绕至铁佛寺稍南的城东南角,经螺丝湾、黄金坝北上,穿过今高邮南15公里的武广湖(后名武安湖)与陆阳湖(又名渌阳湖)之间,进入距今高邮西北25公里的樊良湖;再向东北入今宝应东南30公里的博芝湖(又称博支湖,即广洋湖)、宝应东北30公里的射阳湖;出湖西北至山阳(今淮安楚州)以北的末口,汇入淮水。因为利用天然湖泊以减少人工,所以邗沟线路曲折迂回,全长约200余公里。
邗沟的遗存为扬州传下一笔丰富的文化宝藏,可以有效开发利用。据我市文史专家晏炳森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市文管会曾与市规划部门制定《古邗沟保护规划》。他认为,古运河申遗、扬州建立运河博物馆都离不开古邗沟。一是要历史建筑风貌,对邗沟两侧建筑进行整修;二是遍种柳树,恢复古“邗沟烟柳”景观;三是要重修大王庙。早先在邗沟旁
建立一座财神庙,庙里供奉的却不是财神,而是与扬州城密切有关的吴王——一位是春秋时的吴王夫差,一位是西汉的吴王刘濞,因此这座庙也被称作“二王庙”,两位吴王被扬州人作为财神供奉了。如今,“吴王庙重修记”石刻尚存,可古为今用。
隋炀帝和大运河
隋炀帝杨广的名字,一直与中国古运河紧紧相连,永远无法分开。大业元年(605年),亦即隋文帝开山阳渎后的18年,隋炀帝在开通济渠的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是在邗沟旧有基础上的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
我们不禁想问,隋炀帝为何要开凿这一条贯穿大江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扬州文史专家顾一平先生研究认为,隋朝结束了400年左右的分裂割据局面,既为古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是开凿古运河的客观需要,以此来加强、改善全国的建设、交通运输。统治者隋炀帝出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目的开凿运河是必然的,至于因其向往江南、向往扬州而开运河一说,只是诸多原因之一。
毫克与克
隋炀帝所开运河以东都以洛阳为中心,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运河是洛阳东南方向的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北运河为永济渠。大运河设计的总方案是以黄河为基干,充分利用黄河南北自然地形的特点,使运河顺应地形由高往低缓缓流去。这种方案既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趋势,又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使南北运河成为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顾一平先生说,大运河凝聚着决策人隋炀帝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办前人不敢办的大事的自信和决心。同时,也凝聚着运河设计者和千百万挖河民工的智慧与血汗。
就沟通江淮的整个运河来说,文帝和炀帝基本上都是循邗沟故道。所以,当通济渠凿成时,邗沟也已修毕。当月,隋炀帝就乘坐龙舟,由新修好的运河浩浩荡荡巡行江都。“我梦江都好”,运河是炀帝的扬州好梦,最终也成为他的扬州噩梦。
有人说,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修过长城,秦始皇成为最杰出的代表;很多皇帝都挖过运河,隋炀帝成为最杰出的代表。然而,既修过长城,又开了运河的皇帝,只有隋炀帝一人。这涉及到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帝王的评价,可谓意味深长。扬州城与大运河紧紧相连,与隋炀帝也不能分开。这个皇帝曾当过11年扬州总管,开通了大运河,三下江都,最终死在了这里。
顾一平先生称,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过一直颇受争论。但是无论怎样,古运河惠泽后代的功绩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自隋以后,每年数十、百万石的漕粮和江淮物资经过邗沟运达关中。邗沟成为一条重要经济与军事命脉。
胡洁琼
老扬州:古运河载来的新“盐城”
盐运是古代扬州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有了运河,扬州才得以成为两淮盐业的中心。运河和扬州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现在扬州城里还有众多的盐业遗迹。说老扬州是古运河载来的新“盐城”一点也不为过。
在国庆北路西侧,有一个去年底刚刚整治一新的盐运司衙门,这便是当年盐政机关两淮都转运使司衙署的旧址,它是扬州盐业兴隆的见证。盐运使始置于元代,全称为都转盐运司盐运使,简称运司,设于主要产盐地区。从元朝至民国,都在扬州设立两淮盐运衙署机构,负责两淮地区盐的生产、运销和缉私等事务,可见盐业在扬州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四岸公所也是扬州盐运的见证。公所在丁家湾西端,有一座高大的门楼。按照清朝政府规定,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食盐均须从两淮盐区运出,故四省盐商大量聚集于扬州。所谓“四岸公所”,就是他们议事的地方。扬州之盐,凡是销往四省口岸的,其运盐的先后、载盐的多少、购盐的贵贱,都必须由大小商人们议定,于是四岸公所便应运而生。只有诸事议定了,客商们才能持票往仪征十二圩盐栈领盐,然后装船驶往各个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