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追寻真善之美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联读
【设计意图】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属于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两文阐述了真诚和怜悯心的意义,既蕴含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邃的人生智慧,又体现出深挚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理趣,大大有益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启智润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理论的价值”,“学习任务"是“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教材设计这个单元,是让学生体会理论的魅力,把握理论分析的方法,培养理性探索的精神,拓宽文化视野,开阔胸襟,在人文和思维两方面获得提升,努力成为有思想、有理性的人。
世界上最壮的人 【素养目标】
1.梳理全文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核心观点。
2.分析论证思路,把握哲学论证角度的选择。
【教学重点】
理清论述思路,分析论证特点,掌握立论与驳论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真"和“善”的美好品格。
【学生活动】
活动一:请根据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快速梳理每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下表。
◎活动设计意图:《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篇幅较长,如果技法得当,我们通读一遍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基本信息。如何快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做题的准确性,是我们进行现代文阅读时应掌握的一种能力。
◎方法指导:快速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
(1)从题目入手。
(2)抓住文章的观点句。
(3)圈点勾画每一段的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总结句。(4)归纳总结全文的论证结构。
活动二:以《修辞立其诚》为例理解哲学论证角度思考:如何理解对“立其诚"的阐释是从哲学角度的分析?
【明确】哲学三大基本问题:
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第三,我们应该做什么?也就是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一问题也叫存在问题,涉及宇宙、生命以及人类自身的存在和本质。人类一直以来都对
自己的存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想要了解自己及其周围世界的起源和目的。存在问题引发了众多哲学派别的争论和思考,例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3段中说“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说明“名实一致"是从自然观角度的解释。
第二个问题也叫认识问题,认识问题是哲学思考的关键。我们是否能够真正了解世界的本质和真理?认识问题引发了哲学家们对于真理和相对主义的思考。第4段中说“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之为真理”,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一致"等,这些表述都说明“言行一致”是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的解释。
第三个问题是价值问题,它涉及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演变。其追问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答案是“表里一致",所以“表里一致”实际上是从方法论角度的解释。另外,在接下来的原因论述中,也是从哲学角度提出来的。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发挥主体性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活动三:赏析论证特点
(一)论述类文章,既要阐述自己观点,有时还要批驳一些错误的言论。《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都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式?体会这几种论证方式各自的特点。
◎方法指导: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深入揭批四人帮"为主线,边立边驳,行文曲折,婉约会意,虽从头至尾没有半句提到“两个凡是”,但句句击中要害,明显地向“两个凡是"发起了猛烈的理论进攻。文章讲道理又摆事实,既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增强说理的权威性,也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增强说服力;立论与驳论相结合,道理与现实相结合,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针对性,分析透彻,论证充分。
(二)分析《怜悯是人的天性》的第二段,思考作者如何反驳霍布斯的观点。
【明确】第一层:开头……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指明霍布斯的观
点:人天生是恶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即人从来不帮助别人),人是宇宙唯一的主人。
【补充】霍布斯认为人性是恶的。人自私、卑鄙,有无限的权力欲。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描述与卢梭不同。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没有安全,没有文明生活,他由此引申出建立强大国家的必要性。霍布斯认为,国家一旦建立,主权者的权力是绝对的,无限的。其目的是保持国内的和平与安全。霍布斯的社会契约通向了独裁式的绝对君主制。
第二层:诚然……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先是用“诚然……但是……”辩证分析,先肯定霍布斯看到人拥有的权利,但他得了结论的着眼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前面讲了,霍布斯的理由是“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 “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个人对别人没有义务"和“每个人有取得所需之物的权利”,按照这些理由来推理,应该推的结论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权利,是丝毫不妨碍他人的。换句话说,人只要过好自己就行,只关心自己,人与人是不发生联系的,是纯自然状态的。如果那样,这就意味着人的以上特性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的,从而应该得出“人性是善的"这个结论,而霍布斯得出的结论却相反,怎么会是“人性是恶
的”的呢?原因在于他把人在社会中的需要(欲望)视为野蛮人的自然生存需要了。换句话说,霍布斯的理由都是原始野蛮人才这样,而社会中的人不是这样,他们有欲望,需要法律来约束。从逻辑上讲,作者讲的“人天生是善的"中的“人”指是社会中的人,而霍布斯理由中的“人"是指原始人。从推理的角度来看,这叫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想一想选择性必修上册第82页“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一节。这种按对方的理由去推,推出相反的结论,从而否定对方的观点,这叫归谬法】
第三层: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这一层继续反驳霍布斯所认为的“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这一观点。采用归缪法推理: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恶人"就是指“天生的人”,也就是自然状态中的人,没有受到社会影响的人,因为霍布斯认为“人天生是恶人"。“野蛮人”也是天生的人,没有受到社会影响。换句话,“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可以说成“野蛮人是一个强壮的人”,按霍布斯的观点,野蛮人生下来就是恶的,那么结论就是,当他母亲不及时给他喂奶时,他就会打他母亲;他讨厌弟弟就会掐死弟弟;别人打扰了他,就咬别人,因为他强壮,他不需要依赖于人。而事实是,野蛮人(或者说自然状态中的人)不会那样做,更有柔弱的时候,会依赖于人。所以,“恶人是
一个强壮的孩子"这个观点自相矛盾,即“如果恶是天生的,那就意味着他没有柔弱的时候,不会依赖别人;而事实是人不是强人,会柔弱,会依赖于人”。那么霍布斯观点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第四层:霍布斯没有看出……益处多得多。这一层直接点明霍布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即野蛮人不知道什么叫善,什么叫恶,都是出于本能。也就是后文讲的“野蛮人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这也是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与“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一样。第五层: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这一层得出自己的认识结论:怜悯心是人的天性。第六层:且不说母兽……他难道不难过吗?这一层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动物、《蜜蜂的寓言》为例论证自己观点。“怜悯心"是一种“善”,是一种“美德"。
【小结】
在文中,卢梭巧妙地批驳了霍布斯的观点。霍布斯认为人天生就是恶人,认为人性是邪恶的,人从不为除自己之外的人服务,人天生就是贪婪的,只会索取。他认为,人才是整个宇宙唯一的主人,是世界的主宰。卢梭认为,霍布斯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把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产生的需求与自然状态中的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产生的需求混淆在一起。卢梭
直接指出人的欲望的膨胀会使法律成为社会维持公平和秩序的必需品。同时,霍布斯认为的“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也是错的,自相矛盾,因为如果恶是天生的,那就意味着他没有柔弱的时候,不会依赖别人;而事实是人不是强人,会柔弱,会依赖于人。霍布斯错的原因是他没有看到野蛮人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卢梭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同类受苦的心理,这使得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人类在学会使用大脑思考之前就有了怜悯之心,甚至动物有时候也会表现出明显的怜悯。如母兽保护幼兽、马不愿意踩着活着的生物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会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等。他认为,怜悯之心是合乎自然的天生的人的天性,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之心的力量是难以被摧毁的,就连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的暴君也会为戏剧中不幸者的苦难遭遇而痛心、落泪。卢梭认为,曼德维尔虽然认识到了大自然赋予了人类怜悯心,但是却没有认识到人类的各种美德都源于怜悯心。怜悯之心可以使人由自爱变为爱他人,爱人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