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2021年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答案】C
【解析】再生产就是生产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故选C。
2、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白诗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诗句中的“锦官城”和“锦城”均指的是()。
A、重庆
B、成都
C、杭州
D、苏州
【答案】B
【解析】“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锦官城”指的是成都。“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出自李白的《蜀道难》,其中“锦城”也指成都。因此B项正确。
3、老张的儿子小张(8岁)课间时与同学小李发生争执,不慎将小李的眼睛打伤,花去医疗费5000余元。这一损失应()。
A、由老张承担,如果学校未尽管理职责,承担补充责任
B、由学校承担,如果老张未尽监护职责,承担连带责任
C、由老张承担,如果学校未尽管理职责,承担连带责任
D、由学校承担,如果老张未尽监护职责,承担补充责任
【答案】A
【解析】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故选A。
4、14.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态、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本身的表述都正确,因此需要进一步理解题干的含义定位选项中表达的含义。只有D 项反映的是意识的本质,“胸有成竹”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故选D。
5、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答案】D
【解析】A项,是不可知论的信条,一部分唯心主义信奉不可知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其中一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其中的一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要区别在于: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符合题意,当选。故选D。
6、我国上市公司区分A股、B股、H股的主要依据是()。
A、上市公司的业绩
B、上市地点和所面对的投资者
C、上市公司的经营类别
D、上市公司所在地
a股与b股的区别【答案】B
【解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和S股等的区分。这一区分主要依据股票的上市地点和所面对的投资者而定。故选B。
7、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论上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速度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从实践中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产生认识。题干中说的技术上的需要(实践)可以推动科学(认识)的前进,意指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认识也跟着向前推进。故选D。
8、从管理的作用看,管理的实质在于()。
A、领导
B、决策
C、协调
D、控制
【答案】C
【解析】管理的实质在于协调,因为从管理的作用来讲,只有通过协调,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得到充
分挖掘,从而使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要素自身功能的简单相加之和,即产生“1+1>2”的效应,由此才能提高组织效率。故选C。
9、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形式属于()。
A、地形雨
B、锋面雨
C、对流雨
D、台风雨
【答案】B
【解析】当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时,暖湿气流会沿着锋面抬升而产生水汽凝结,形成降雨,锋面雨的雨区范围广,降雨强度小,持续时间长,在大陆中纬度地区较常见.锋面雨是我国的主要降水形式之一。故选B。
10、要制定多重化的政策制度,使政策方案的设计合理科学,就要求所设计的多重方案()。
A、互相因果
B、彼此排斥
C、互相补充
D、互相影响
【答案】D
【解析】要达到真正的政策方案多重化的要求,应使政策多重方案互相影响。故选D。
11、下列句子中和其他三项所蕴含的哲理不相同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案】D
【解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主要是指事物生生不息,变化发展。ABC体现是质量互变规律。故选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