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亲情,会伤害孩子的一生
十堰FM92.0主持人远方        十堰柏和心理 曲鹞奇
孙俪晒儿子聊天记录:有毒的父母,是怎样让孩子渐行渐远的?
远方:前几天,娘娘孙俪在微博上更新了自己的自拍照。
照片上的她,气很好、笑容温暖,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一点也不像37岁儿女双全的妈妈,反倒像20几的少女。
她的儿子等等和女儿小花,一直以来都是懂事可爱的形象,难怪娘娘不用操心。
之前,孙俪曾晒出自己与儿子的聊天日常的记录:
小花妹妹说她看了一个音乐剧,里面有个女演员比妈妈还美。
结果,哥哥等等马上就反驳:不可能,怎么会有妈妈美。
就这样,兄妹俩就大吵了一顿。
也许是害怕妈妈伤心,暖心的等等还在睡前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妈妈是这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妈妈我爱你。”
这条微博至今为止,已经引起了92万网友的点赞。
这么懂事优秀的儿子,令人无比羡慕孙俪:“孙俪,你究竟是怎么教育小孩的?”
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孙俪教育孩子的方式,比大多数打击式父母都强。
孙俪曾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
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曲老师:孙俪说的等孩子情绪好点再去说吧。这个观念本身是很符合心理咨询的原则的,我在心理咨询中经常碰到一些因为生活的冲突和人际冲突来做咨询的人,他们进门时,无不带
着恐惧、焦虑、愤怒的情绪。他们希望我再他们遇到的困惑上给予他们帮助,我每次会试图先让他们平静下来。因为心理咨询的原则就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你想啊,如果一个考试没考好的孩子来做咨询,咨询师一开始就大谈考试应该注意什么心态,考试前应该做什么准备。这对学生几乎一点帮助都没有,孩子是因为考试失利后的沮丧才来咨询的,他并不想听你告诉他如何考试,他只希望你能平复他的挫败感。作为心理咨询师应该积极的倾听孩子的抱怨,引导孩子把内心的挫败感述说出来。因为述说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允许情绪有流淌了,才有可能平复它。等着孩子情绪释放的差不多了,再探讨一下考试失利后为什么会感到如此的难过。因为我们所感受到的大部分恐惧其实是大脑的过分幻想。例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放学玩手机就会很焦虑,因为家长会把玩手机与网瘾联系起来,然后家长觉得孩子有网瘾了,以后肯定没法上学了,没法考大学,没法走出家门,没法成家立业,甚至无法活下去了。我们看到这整个幻想就是家长的过分担心,引发点仅仅就是看到孩子在玩手机。
最后更可怕的是,家长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就会对孩子玩手机上纲上线,围追堵截。我们知道过分的防御一种问题,往往会促进这个问题发生。家长可能想不到孩子的玩手机成瘾,可能是家长和孩子互动出来的。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情绪话题,就是家长应该对孩子的情绪能“接得住”,也就是说孩子带着恐惧、焦虑、生气的情绪来求助家长时,家长能够把孩子的情绪接纳下来,家长越是能平静的接纳,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问题好像没有那么糟糕,如家长也开始紧张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还造成更大的伤害。这就使孩子们所说的,还不如不和家长说了。
知乎上的一位网友无我,生动地模拟了中国式家长与孩子对话的场景:
“我今天在学校跟同学......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你去学校就是去跟同学玩的?”
“我班老师今天......特厉害我的天。”
“老师不厉害还能教你?净说废话。”
“看我新换的头像好看吗?哈哈哈哈是个猫。”
“什么东西不三不四的,赶紧换了。”
“看我新买的鞋好看么,我巨喜欢这个颜。”
“还买鞋?多少了还买?你看看你那个鞋柜......
“那个我......算了没事了。”
“啥事?你一天天的能不能让我省点心?我赚钱容易么。”
长久以往......
“你们学校今天发生什么事了?”
“不知道。”
“老师讲什么有趣的了么?”
“没。”
“你跟同学出去吃什么了?”
sunli
“快餐。”
小孩子的倾诉欲真的很强,但太多父母,往往等不及孩子讲完想说的话就急着打断。
快乐的事与父母分享,得来的却是一顿教训;
痛苦的事向父母求救,得来的却是一顿讽刺。
长久以往,再活泼、话多的小孩,也提不起与父母聊天的兴趣。
曲老师:我在咨询中听说了很多家长和孩子聊天时,在言语上打压孩子还有漠视孩子的事情。
首先说缺乏对孩子的回应。可能是家长没有这个意识。我女儿在45岁之后言语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而且会主动家长谈论一些事情。现在我女儿说的最多的是:爸爸,我和你说个事。  然后我就耐心的听着她说,但是说的内容都是一些小事,比如幼儿园里吃了什么,谁送了她一个玩具等等。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这叫什么事啊,又不重要,可听可不听。然后让孩子自己去玩。别烦家长。  这个行为极有可能伤害孩子的沟通欲望。因为孩子年龄小,意
识范围很小,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说的小事其实就是重要的事。认为那是小事的是大人的视角。当孩子一次次在于家长互动中受挫,孩子就不会再与家长沟通了。然后家长就开始着急,觉得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为什么什么事情都不和自己讲。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在言语上打压孩子。我们知道,大部分的家长都知道对孩子要鼓励,支持。但还有一部分家长总喜欢用打压的教育方式。这背后可能有四个原因。其一是家长自己童年的时候可能遭受过家长严厉的打压,于是孩子把这种沟通方式内化在心理,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家长觉得打压孩子就是一种稀松平常的教育方式。
其二的原因是,家长有可能是极度自卑的人。因为内心里很自卑的人,最不能接受的是身边的人比自己好。他会觉得如果认可了别人的好,就是承认了自己比别人差。 甚至他连夸奖一下自己的孩子都会感觉到会对自己的自尊造成威胁。
其三的原因是家长的完美主义倾向,越是优秀完美的家长,越是对孩子的不完美感到焦虑,当家长看到孩子的某些特质不如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焦虑,于是不断的训斥孩子,期待孩子能更好一些,但往往事与愿违,如果完美主义的优秀的人和我们做朋友,他总是挑剔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大不了离她远点,不合他玩了。但是亲子怎么办,没办法躲。于是
孩子可能认同了家长的指责,最后越指责越差劲。
其四是因为家长的内心控制感在作祟。例如有的家长从不和孩子聊学习以外的事情,只聊作业、考试、成绩等。 这样的家长是希望牢牢控制小孩,如果我和孩子聊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对答如流,显示不出家长的优势感,孩子如果太优秀了,家长就会感到孩子有可能不受控制了,于是家长只和孩子聊学习,在这个问题上,家长才能到权威的感觉。孩子永远是弱势,于是家长就能控制孩子了。
博主罗套套说过自己在高铁上看到的一个场景。
对面坐了一家三口,10岁的儿子去买了三份高铁盒饭回座位。
他很开心地跟爸爸说:“我买了三种不同口味的,你们想吃别的味道也可以吃了,里面有一份宫保鸡丁,是最贵的。”
去厕所的妈妈回来了,站在走道上看见了桌子上的三份饭,一下就火了:
“谁让你买这么多的?让你去买饭你一下买三份?”
儿子愣住了:“我们三人一人一份啊。”
一直没说话的爸爸突然开口:“我不饿,没想吃,你看你,买这么多干吗?”
妈妈也暴躁地狂吼:“我不饿,谁让你买这么多的!我给你100块钱你都要花光是吧?”
爸爸马上接话:“给他多少花多少!一点都不留!”
儿子被两个人围攻,说话都带上了哭腔:“那你们也没跟我说不吃啊,你们没说清楚。”
他妈妈大吼大叫着把儿子抓起来,一起去退饭。
最后,他妈妈成功地把另外两份饭退掉了,站在走廊里把钱塞进了裤兜,这才安心地回了座位。
她第一次压低了音量说话:“你的这份饭,啊,快吃吧。”
旁边的爸爸也马上附和着:“对对,快吃。”
儿子再也不说话了,一边流眼泪一边吃饭。
这对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自己舍不得吃昂贵的高铁盒饭,省下钱来只让儿子吃。
但他们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过问题,只想着发泄情绪,让孩子承受着窒息、难以下咽的“恩情”。
曲鹞奇:这个案例让我很有感触。我记得我上班拿的第一份工资给我妈买了一套料理机,就是可以榨汁、搅拌、粉碎的机器。我当时下班在商场里挑了很久才丁定下来,我带着机器兴高采烈的回到家,我妈脸一沉,然后说这东西贵吧,买这个干吗,我用不习惯。 我记得当时她脸有点不好看。我也火了,我说:我买个东西送给你,还以为能听到你能夸奖我一下,谁知你还这幅态度。我记得我当时咬着牙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买东西!
我工作以后很少带我妈去外面下馆子吃饭,最多是打包一些菜带回去给她,不是我不孝敬,我带她出去吃饭,她会在我点菜的时候,当着服务员说这个菜点贵了,那个菜点多了,甚至强行把我点的菜划掉,到最后饭也吃不好,还窝一肚子火。我能理解她是想替我省。但在我的感受中,她是在干涉我的自由,也许我3,4岁的时候还可以忍受,但作为一个成年人,这种感觉就好像,我在母亲面前,不能够行使哪怕是一个很微小的权力。这是一种极度憋屈还有被捆绑的感觉。
我能深深的理解,有的孩子所谓的叛逆是为了攻击父母,你控制我的事情,我偏偏不去做,我还要做一些相反的事情给你看。 说是攻击,其实没有恶意,孩子只是想矫枉过正,我通过做一件家长接受不了的事情,来纠正家长对我的控制。
远方:教育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太多父母,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孩子好,不关心孩子的情绪,以爱的名义伤害着他们的心灵。
他们习惯指责,而不是理解;习惯命令,去代替沟通。
他们学不会道歉,也从来就不懂道歉。
就像那句很出名的话:“父母在等我们道谢,而我们却在等父母道歉。”
有毒的父母,用打击孩子来赢得掌控权,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往往会贯穿岁月。
回顾孩子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是不是对父母特别依赖,总是粘着父母不放?
父母对孩子的爱常常有条件:满足父母期望,达到某个要求,才是好孩子,才会爱孩子。
可孩子对父母呢,总是有着出于本能的爱恋和依赖。
曲鹞奇:可能还没有上小学前,家长就教过孩子一个习惯,做错事了要说对不起。但有一部分的家长自己却先违背这个规矩。做错事情要道歉,道歉为什么这么难,这很需要勇气,因为道歉就意味着自己做错了。 家长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可能用一句:我管你吃穿,供你上学还有错了?!来应付孩子。因为家长不是不愿意道歉,而是他们不愿意接受自己错了这个事实。但是没有道歉,就没有办法释放受害者内心的创伤。
    中国自1945年之后,等待日本政府的道歉,但日本依然拒不道歉。
有一部韩国拍的电影《晚秋》,是汤唯、玄彬主演,汤唯饰演的安娜经常遭到丈夫家暴,有一次家暴中,安娜和邻居王晶失手杀了丈夫,于是安娜一个人顶嘴进到监狱,安娜的母亲几年后去世,安娜被保释三天回家奔丧,在路上认识玄彬饰演的勋。安娜带着勋一起回家,后来在葬礼上遇到了曾经的王晶。安娜一个人顶罪,王晶心安理得的结婚生子。
安娜心理有怨恨,结果在葬礼上,王晶又对勋出言不逊,因为王晶也喜欢安娜,他不甘心看到安娜和别人在一起。后来勋和王晶动了手,一人看不出来俩个人为什么打架,最后勋说
王晶动了自己的叉子。这里的叉子就是暗指是安娜。这里导演的处理是神经仍敏感的安娜对初恋情人王晶大吼大叫以表达七年前的怨,为了爱和王晶在一起被丈夫毒打,为了爱杀死了丈夫,为了爱入狱,最终还是被初恋抛弃,自己坐了七年牢出来,初恋孩子都快豆蔻之年了,原本就是初恋抛弃了她,却在她嫁作他人时来她,不是你的叉子你为什么要用?我已经不是你的了你为什么还要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