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二、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学习重点、难点】
 一、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二、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技法指导】
1.建议学生初读课文之前认真阅读预习案,了解苏轼的相关资料。
2.本导学案分三课时进行,重点放在自主合作探究案的探讨上。
3.注重以读背为主的学习方式,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循序渐进。
【知法辅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二、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 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及工具书注解注音、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注音: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注音:    )之章。(修辞格为:      )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为: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⑥      )一苇之所如            ),      )万顷之茫然(句式为:            )。⑦浩浩乎如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⑧飘飘乎如遗世(    )独立,羽化而登仙。
        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    )歌之。 ②歌曰:(注音:    )兮兰桨,击空明兮(注音:    )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句式:        ),倚歌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④ )幽壑之潜蛟,  )孤舟之嫠妇。翻译:                                               
  苏子愀然    ),正襟        )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句式:    )②客曰:“‘月明星稀,乌鹊      )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    )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 注音: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        )?③方其破荆州,      )江陵,顺流        )也,舳舻(注音:        )千里,旌旗
蔽空,酾(注音:    )酒临江,横(注音:      )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句式: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鱼虾而      )麋鹿,翻译:                                                ⑤驾一叶之(注音:  )舟,举匏樽(注音:      )以相属。寄蜉蝣(注音:      )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翻译:                                    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    )不能以一瞬;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⑤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一毫而莫取。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①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②相与枕(注音:    )舟中,不知东方之    )白。
二、同学们展示自主成果,教师及时点拨、总结。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结合文本,分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评)
一. 探究第一自然段
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二. 探究第二自然段
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 
三. 探究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出并分析其作用? 
第三课时
四.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 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拓展训练】
读写结合,感悟苏轼
根据作文命题,结合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补写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第二段,注意文意贯通。 
 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在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轻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另一边“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
历史的期许。
《赤壁赋》导学案 答案
【合作探究】
一.赤壁赋 探究第一自然段
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景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二. 探究第二自然段
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 
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的过渡是很自然的,并不突兀。 
由第一段我们可以推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是由《诗经﹒陈风﹒月出》演
化而来。而《诗经﹒陈风﹒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但苏轼此时唱此歌,其胸怀、境界却更加邈远空阔。此处的美人并不是指真正的美人,而是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作者遭受贬谪,此时面对万顷之茫然的江面 ,心中难免会产生理想一时难以实现的感叹。所以在游赏之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 
  三. 探究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出并分析其作用? 
A、将曹操与吾与子对比。 
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说明人生变幻无常和空虚。 
B、蜉蝣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生命之短暂。 
C沧海之一粟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人的渺小。 
D吾生之须臾长江之无穷作对比 
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E、想要像长江、明月、仙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四.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 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也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尝往也,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进一步表现了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拓展训练】
读写结合,感悟苏轼
  根据作文命题,结合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补写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第二段,注意文意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