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2卷 第30期
对接区域产业,校企共建平台
姚文卿,毛国勇,张燕红
(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摘要: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研习工厂是一个面向智能装备、智能电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本区域优势发展
习室为载体,实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式科学研究、创新实践一体化培养人才、开发培训多层次社会服务的产教科教融合、产业专业对接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研习工厂以模拟企业研发和生产任务流程教学为主要纽带,通过学校、企
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了“校代表+企航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化、社会化、开放性、协同性为教学形式,通过
项目研习室、企业训练基地、专业增值培训中心、模拟实战营、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校企交流中心等平台,使学生
提前体验工程滋味和科研滋味,通过英才推介会、优秀作品展示会、研习成果汇报会等途径向社会输送人才,实现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30-0005-03
1 概述
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研习工厂(以下简称研习工厂)立足学校“在服务常州中获取资源、在扎根常州中打造特、在贡献常州中提升能力”的办学方略,服务常州“工业明星城”、“五新三高两智能”建设,体现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两大办学特,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基地。
研习工厂以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为主要载体,以模拟企业研发和生产任务流程教学为主要纽带,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为主要任务,同时对产业领域内企业开放,用于企业员工培训及客户培训等,使基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将实际复杂工程案例用于教学,让学生参与企业真正的项目开发,实现情境式教学;实施共同研发,研发成果反哺教学,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
2 基本情况
2.1 基本功能
1)人才培养:集课程培训、综合实训、系统开发和学科竞赛为一体,服务于学校电气、自动化、信息、机电、计算机等相关工科专业,将企业、职场和岗位的用人施才要素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推动实现人才培养定位、规格与社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精准合轨。
2)科技创新:学校有效利用校友企业资源,在研习工厂框架基础上与企业共建高技术研习室:与江苏优埃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机器人研习室、无人机研习室及职业资格培训中心;与常州华达科捷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共建激光雷达设计与应用实训基地;与常州亚美柯宝马电机有限公司共建微特电机研习室。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研习工厂研习生共同承担企业横向项目,提升师生创新创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3)社会服务:研习工厂模拟了电机、无人机、机器人、激光雷达等行业的真实生产流程,可以服务于
产业科技创新 2020,2(30):5~7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9A57);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9JSJG177);常州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A3-3104-19-016、A3-4402-18-006);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11055008Z、202011055034Y)。
作者简介:姚文卿(1981- ),男,江苏常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自动化控制方面研究。
产业科技创新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6Vol.2 No.30
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小批量生产和研发任务;同时可以面向区域行业,满足企业员工业务进修的需要,承担专业技能培训,帮助企业实现员工专业增值。除此以外,研习工厂还向社会公众开放,承担了向非专业人士、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的作用。2.2 服务面向
基地对我校电子信息、自动化、电气、光电、测控、计算机等各类专业学生开放,可用于学生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课外学生科技创新等,每年度接收学生超过1 000人次,并承担各类竞赛培训500人次;同时在满足学校教学的基础上,也将相关的实验设备和应用成果向业内相关企业和社会公众进行展示,并承担一定的培训服务,创造关键技术共享平台,进一步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全面提升产教融合效能,预计每年不少于1 500学时。2.3 组成架构
研习工厂总体架构由项目研习室、企业训练基地、
专业增值培训中心、模拟实战营和校企交流中心等组成。
图1 研习工厂总体架构图
3 建设举措
3.1 设立“校代表”+“企航师”制度
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代表”+“启航师”的师资队伍,教师、企业专家联合传授;一方面,选拔骨干教师作为“校代表”进驻企业进行学习培训,与企业专家共同负责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另一方面,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企航师”,负责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在“校代表+企航师”模式带动下,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实现社会需求与毕业生能力无缝对接。
3.2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组织和项目交流,做到校企“四个共同”,即: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效果。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修订、校本课程开发、特教材编写、校企师资互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3.3 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在研习工厂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承“因教学而设,为教学服务”的理念,服务于学校的工程教育改革。工程认证专家在完成实地考察后,对本基地的评价中特别提到: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办学定位准确,
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模式的人才培养特突出。3.4 助力双创教育与竞赛
鼓励学生组建各种专业社团,参与学科竞赛,完成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聘任优秀的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进行创新创业指导等。
4 建设成效
4.1 主要成绩4.1.1 人才培养成效
研习工厂服务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针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设置,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满足课程实验对实验设备的要求,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满足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把我校电气、自动化、信息、机电、计算机等相关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整体水平提升到国内一流水平,补齐学校在与相关领域尖端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短板和缺项,为学校创新型和研究性人才培养搭建了先进教学平台。
在研习工厂的强大支持作用下,我院三个专业都已建设成为省一流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完成工程认证专家进校考查;自动化专业工程认证申请获受理。
近三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00余项;获省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3篇、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项;学生主持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项,
7
第2卷 第30期
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5篇;近三年,就业率达95%以上,研究生录取率达到20%以上。
研习工厂教师近三年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项目35项,出版教材13部,出版教学类专著1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2篇。获省级以上多媒体课件竞赛、微课竞赛奖项8项,省级在线开放建设课程3门,江苏省级重点教材立项建设4门。4.1.2 社会服务情况
1)与企业共建科研平台。基地现为常州市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智能微电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秘书长单位,与企业共建了江苏省高校特种电机与应用重点建设实验室、常州市智能感知与无人机应用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分马力电机工程中心,这些平台现已成为服务区域产业科技进步的动力与纽带,能够更好地为更多的企业服务。
2)充分利用高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与合作企业开展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活动。研习工厂与常州市翰琪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横向项目32项。15家合作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企
业的转型升级,构建了专业与区域企业的发展共
同体。
图2 研习工厂承担的校园公益活动
3)研习工厂聘请产业教授嵇明军与我校教师一起建立了常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重点围绕工厂自动化生产线(含设备)设计、调试,高等院校应用型教材编写和教学仪器设计、研发以及工业自动化系统知识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以来,已经面向社会成功举办了11期大国小工匠——“小鲁班”体验校园公益活动,500多名学生和100多名家长参加了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观摩线圈自感互感现象、大电容充放电、楞次定律应
用等专业实验,并亲自操作完全透明发电机、可视线圈电动机等教具,让学生在体验大学课堂的同时开拓眼界、培养兴趣。4.2 创新经验
本案例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创建的校企发展共同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的基于“校代表+企航师”的制度和以“研习工厂”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产教科教双融合的新方法等都可以在国内同类院校相关专业中得以推广和应用。“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校企合作新模式作为专业建设典型案例在高教博览会上进行展示并获得“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2019年典型案例。“技能大师进高校 产教融合育人才”在《中国教育报》上报道、“理念引领 模式创新 校企共
育应用型人才”在《光明日报》上报道,“五大明星城”建设新实践探索系列报道在常州电视台及常州广播电台播出,“两业对接双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入围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案例路演展示。参考文献:
[1] 王军明,李一源,王亚楠,等.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助力
云南乡村振兴[J]. 云南农业,2020,35(11):52-55.[2] 赵军,申怡,夏建国. 产教合作命运共同体导向的地方高
校新工科建设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8,34(7):75-78.
[3] 袁靖宇. 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观照与战略抉择[J].
中国高教研究,2018,34(4):55-57.
[4] 张龙,高小鹏,计卫星,等. 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
工作方案解读[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8,6(3):
5-9,26.
[5] 邹一琴,鲍静益. 产教融合过程中专业与产业柔性对接电气信息类专业
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4):111-112.
[6] 邹一琴,鲍静益. 企航师-校代表双向对接实施校企协同
育人[J]. 教育现代化,2017,4(32):34-35.
[7] 李茂国,朱正伟. 工程教育范式:从回归工程走向融合创
新[J]. 中国高教研究,2017,33(6):30-36.
[8] 赵军,夏建国. 产教合作命运共同体:新时代高校创新发展
新取向[J]. 中国高等教育,2018,54(19):31-32.
姚文卿等:对接区域产业,校企共建平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