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读准“处”“好”等多音字,写好“曝”字,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读通课文。
(二)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明白做事既要向行家请教,又要斗胆质疑的道理。
(三)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二、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课件,词卡。
(二)学生准备:《作业本》。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介绍题跋
1.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1)揭题,指导读好课题,强调在“书”后面停顿。
(2)理解课题。学生交流题目意思,教师相机指导:“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我们学过的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书”,也是这个意思。戴嵩,我们在二年级《画家与牧童》中就认识了这位唐朝画家。“画牛”指戴嵩的代表作——《斗牛图》。
(3)齐读课题。
2.介绍题跋,直观了解。
这则文言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题跋。(板贴:苏轼)
(1)出示题跋的介绍文字。
题跋(bá)是指阅读书籍、碑帖(tiè)、字画后,写在上面发表见解的文字。
(2)借助图片,直观感受题跋。
出示戴嵩的《斗牛图》,教师引导:画上的两段文字,就是乾隆皇帝看了戴嵩《斗牛图》后写的两篇题
跋。
(二)读出节奏,了解大意
1.回顾已知,提炼方法。
提问:我们以前是怎么读文言文的,要注意什么?
2.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出示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注意读好多音字,并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
(1)学生自读课文。
(2)指导读准多音字,理解并书写“曝”。
①出示字典义项,对“处”“好”等多音字进行识别判断,并在课本上标注读音。
②相机指导“曝”字含义及书写。(“曝”左边为“日”,右边为“暴”,暴露在太阳底下就是“曝”,意思是“晒”。关注“曝”最后四笔为点、提、撇、点。学生书写“曝”)
(3)反馈朗读,读出节奏。
①引导。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还要读准停顿,感受文言文的节奏之美。
②反馈长句子的朗读及标注的停顿。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③学生自由练读。(读通课文,读出节奏)
3.整体感知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1)思量。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学生叙述,相机板贴:杜处士、小牧童、《斗牛图》;板书:曝、笑)
(2)小结。这个故事环绕《斗牛图》展开,杜处士是“曝”《斗牛图》,小牧童是“笑”《斗牛图》。
(三)搭建支架,讲述故事
1.感受人物形象,初讲故事
(1)提示。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讲故事(板贴:讲故事)——要讲好故事,就要抓住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杜处士和小牧童。
(2)默读课文,想想杜处士和小牧童各有怎样的表现,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在文中画出依据。
(3)交流反馈,理解字词。
要点预设:
杜处士爱慕书画,虚心大度——好书画、所宝以百数、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笑而然之;小牧童天真率性,善于观察——拊掌大笑、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
指名交流,相机板贴上述关键词句,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以百数、锦囊玉轴”等关键词的意思。
(4)紧扣重点句,扮演角朗读。
①(出示两幅斗牛图:一幅图的牛尾巴朝上,另一幅图的牛尾巴朝下)请生出文中描写这两种牛样子的语句,并读一读。
②完成《作业本》第四题第二小题,强化借助注释理解“搐”“掉”“谬”的意思。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③牧童说这句话时“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演一演,边读边表现出牧童的动作和神态。(指导朗读)
④引导想象。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他可能会说什么呢?
(5)抓住这些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板贴:抓住人物特点)讲故事,并交流反馈。
节约用水的故事2.想象补充场景,变换叙述人称,再讲故事。
引导:这样讲故事,虽然清晰,但是还不够吸引听众——我们还可以展开想象,给故事补充场景或者变换叙述人称讲。
(1)出示学习活动任务与评价表,明确要求。
选择完成下列任务中的一项,同桌互讲故事,并完成互评。
展开想象,在文中寻觅一处情节补充相应场景,注意讲具体;或者者变换人称,化身文中一个人物(杜处士、小牧童或者周围旁观者),讲讲“我”的故事。
评价表
评价项目评价等级
①抓住人物特点,讲清晰;★★★
②想象补充场景,讲具体;★★★★
③变换叙述人称,有创意。★★★★★
(2)同桌互讲互评。
(3)指名上台讲,全班共评价。
(4)自荐或者推荐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5)小结:展开想象补充场景,让故事讲得更具体;变换叙述人称,让故事讲得更有创意。(板贴:想象补充场景、变换叙述人称)(四)揭示道理,延伸思量
1.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并理解句子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