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也难,不接也难
作者:徐赋葆
来源:《现代工商》2011年第04
        他们是一个长久以来引发了众多关注的体。他们,有一个公认的代名词——“富二代
        这个词语在多数场合,不免让人想起年少多金的纨绔子弟、炫名车、泡美女、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好像大多数的媒体报道都有意无意将这两者画上了等号。比如,力帆集团太子尹喜地那30多辆总价值5000多万元的名车,比如俏江南集团太子汪小菲与大S的瞩目闪婚等。
        知名的股神巴菲特对于他们有一个定义。他称这些人为幸运的精子”——毕竟这人拥有比别人更多的财富,并且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而是因为上帝。很显然,巴菲特是反对这样的幸运,他认为,权力的继承会导致权力的腐烂和衰亡,财富的继承同样如此。
        他们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算得上改革开放成果的附属品。虽正值青春年少,但现今随着父辈们的老去,他们中的多数人将陆续接班,成为主流商业社会的支撑。可
作为一个新的阶层,显然要做到延续上一代人的辉煌,并不会如想象中简单。接班也绝不会是企业掌管者交替这么容易。这就有了我的文章的题目:接也难,不接也难!
        “接班情况不容乐观
        全国工商联编制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有300多万家私营企业,其中90%以上是家族企业。然而,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够延续到第二代,能够成功地传承至第三代的仅占10%15%
汪小菲        前些年,浙江温岭市委在全市范围内,就当地家族企业在代际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做了一组分析。
        在随机调查的企业中,家庭企业主的年龄在35-55岁的占92%,平均每隔5岁一个层次各占总数的20%左右。
        调查显示,86.5%家族企业尚未进行代际传承,企业将在今后3-10年内,出现权力传承的高峰,这些面临交班的企业占总数的79.6%
        以该市中马集团为例,其创始人是知名商人吴良行。他稍早之前,选择了女婿担任集团总经理,原因是认为儿子吴江不够定性。但在此后几年中,儿子吴江被培养起来了,吴良行又让女婿外出创业,让近40岁的儿子重新接班
        这是发生这些民营企业的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培养、甄选的历程。毕竟始终有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横在这些企业家面前:富不过三代!这是个历经了几千年的魔咒又被反复验证的真理。又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财富阶层的这一遗传学令人着迷。
        如果再考察这些民营第一代财富创业者所从事的事业,如今也已成为中国制造金字塔体系最敦厚塔基,更面临自身开创事业的转型升级换代之选择。王安电脑的破产就是惨痛教训——王安电脑一度是美国最知名的华人企业,在创始人王安将CEO之位传给儿子后,由于战略失当、高管陆续离开等原因,公司最终走向破产。
        先不说他们的能力,其实现今很多富二代的接班,更像是种无奈的别无选择。
        2003年,海鑫钢铁的创始人、掌门人李海仓因经济纠纷不幸被人杀害,正在澳洲求学
的李兆会匆匆赶回奔丧。对于家族和企业做出让他接掌公司董事长的决定,这个刚满22岁的小伙子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但是最终,家族利益决定了李兆会必须坐上父亲曾经坐过的位置。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浙江均瑶集团身上。2004年,均瑶掌门人王均瑶不幸早逝,他未满18岁,还在中学学习的长子王瀚继承他在公司40%的股权,总价值约14亿,成为均瑶集团第一大股东。对于这些,外界都有着普遍质疑的眼光:这些接班人到底有没有能力接好前任的班?
        对上一代的财富并不稀罕
        “卖不了不让卖,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
        被打上富二代标签的胡晓平前阶段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我家里的厂子,有人曾想盘下来的,可爸妈觉得价格不适宜,非要我回家接班。
        胡晓平的父母和大多数成功的浙商一样,经过多半的打拼终于一手建立他们的预拌混凝土厂子。其事业在江浙的商界圈内,算是民营企业的代表。家中财富迅速累积后,为胡晓平的生活创造了优越条件。可和人们印象中的富二代不同,他早在读大学时,就开始创业。他的PDA省级代理,一年已有300多万的营业额了。
        也正因为如此,胡晓平自问:何必要回家接班呢?但最后还是出于仁孝方面的顾虑。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这个名叫温岭市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接班。可不容否认的是回去后的工作并不能带给他快乐。
        现在随着我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逐渐年到中年后,显然会开始要去考虑如何继续这份事业。不少人都表示:财富如果不交给家族里的下一代,民企可以选择的无非是这样两条路:将企业出让给外人、或寻职业经理人。
        据统计,作为浙江省综合实力五小龙之一的温岭市,制鞋业、水泵业产业链规模在全国数一数二,但这些企业,多数规模在年产值500-1000万之间,利润也不过70-80万元。
        这样的一个企业体境况其结果是,小企业对外出让,能卖的只有土地和设备,企业价值完全得不到评估。在转让的过程,对于创业者来说,一份低廉的价格是他们实在无法接受的。可在富二代们看来:卖当然卖得出去。但是上一代辛辛苦苦这么多年,一下子把它卖了肯定不舍得。这是感情上的难以割舍。从理性的企业经营角度分析是错误和不正确的。他们并不稀罕这一笔隶属上一代的财富。
        另外在小企业出让难以到好价钱之余,大企业则是不让卖 在浙江省,不少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在当地政府的保护下,互相进行了贷款担保。在这种联保模式下,有助于应对当下对民企的融资难问题,但是其风险也不容忽视:一家企业出问题,至少波及四五家企业。
        既然不能出售,那就是选择职业经理人了,但一方面是这个市场的专业人才缺失,一方面是企业掌舵者不忍心就这么拱手转让权利给个非亲非故的陌生人。
        长辈希望小辈无论如何要接受;小辈却认为这一笔财富来自父母的基业,他们也有能力去创造。
        被父亲培养起来,40岁才接班的吴江说,只有真正在企业里成长了,才能培养出一种对企业的责任感,才觉得接班并不是如想象中那般简单和毫无价值的。
        理念不同,不愿接手家当
        20岁的历双双在杭州一所大学念大二,父母在浙江台州市经营一家塑料模具厂。历双双说,她希望毕业后到外资企业上班,而不是继承家族企业。她觉得父母为企业打拼十分辛苦,
自己一旦成为继承人,幸福指数会大打折扣。
        不少民企的富二代表示,他们不但面临接班压力,还要应对种种质疑和非议。在家族企业中,许多一代的创业团队由亲戚组成,企业内部有着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这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浙江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周冠鑫认为,我国民营企业一直没有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基本以家族制企业模式存在。由于民营企业大部分从事的是利润微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最大矛盾是老一代创新能力不足、两代间的理念代沟过大,以至于新一代接班意愿不强。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以一般制造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产能已趋饱和。行业内部龙头企业的位次格局基本奠定。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新一代不愿意接受传统产业,其背后是行业发展格局已定的现实。
        对于他们,可能更加热衷于资本运作。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创富神话不断,民企二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有国外留学背景,在他们眼里,这些类似华尔街累积资本的金融模式,更有吸引力。
        浙江慈溪一家化纤企业企业主说,他的儿子从澳大利亚学了商科回来后在企业上班近两年,没下过车间。资本市场的暴富效应让那些眼高手低的富二代根本就不会静下心来去做好实业。在晋江一个以服装、运动鞋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县城,在新一代掌门人进入公司后已陆续有多家上市公司出现。当地的商会会长不禁担忧:虽然上市无疑对企业发展大有帮助,但如此多的公司上市,不乏有急功近利之辈。
        “他们算是见过了大世面,觉得只是靠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实在太缓慢。为此,都去追求搞资本运作了,但就全社会来说实在无太多建设性,只是将财富从一个口袋转到了另一个口袋。
        理念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就算接班了,也是做了一套和上一代截然不同的经营方式。
        茅忠可以算是中国大陆最早的一拨富二代。他当时在接班的时候就和他的父亲说,要我接班可以,但有条件:第一,必须跳出以前,另外成立一个独立的品牌;第二,另起炉灶。老员工不要,亲戚不能进入;第三,关于方太方向性的决策,要由我说了算。现在回忆这段时间,茅忠说,当时父子俩为这个可以说吵得不可开交,但后来还是让步了并最
终证明茅忠是对的。
        (本文作者系华光报主编,照片为作者和他的学生钱文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