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水诗之赏析:儒道释山水 出入亦关情
本文是关于李白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内容提要:“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山水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当然也在不同方面,不同时代,反映了作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时态风世。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山水诗的多数作品,也和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在观照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又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或遁迹弃世,或乐山乐水等远离正统法门之外的超然情趣,同理,李白的山水诗也是这样。总之,一句话,李白写山水诗并不单纯写山水,李白的山水诗是难以脱离社会生活的窠臼的。  关键词:李白 山水诗 思想艺术 时代自我意识
  在中国古代,由于特定的文化氛围和仕风传统,山水似乎与历代知识分子有着不解之缘。山水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当然也在不同方面,不同时代,反映了作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时态风世。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山水诗的多数作品,也和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在观照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又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或遁迹弃世,或乐山乐水等远离正统法门之外的超然情趣,同理,李白的山水诗也是这样。在中国古典典籍中,对于山水描写和赞美
的章篇语句多得不胜枚举,有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有庄周“心任萍逐,水击三千里缈空乎高山止”的任达;有荀况“经天者纬山川之莽苍,知人者锐乎万物而成矩”的自信……这些都是关乎山水诗的萌芽之作。然而,所谓真正山水诗的初制形成,则首先由曹操、陶渊明等努力建构,进而作为一种诗歌类型发展至二谢而日臻完整、始具规模,再沿进及李唐王孟,又及盛唐李杜,则体有多变,文质兼胜且完善成熟。而李白的山水诗则更是古今历来山水诗中的奇葩。
  “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提及其山水诗,则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李白嗜爱山水,竟至于沉醉,乐极,“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甚至达到“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望庐山瀑布》其一)的痴迷程度。李白的山水诗,约莫有百余首,有继承庄子散文意境宏阔、浩渺奔放的浪漫主义传统的放浪诗作;有借鉴陶元亮融情入景的园田诗作;有袭二谢余风,而意境结构日渐佳境的山林诗作。李白很敬佩、赞慕二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谢公宿处今尚在”和“脚著谢公屐”(《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及“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可以看出。另外还有与王孟等初唐山水诗人风格相似的意画诗作,还有游仙缥缈入天地山海的意念诗作等等。由此可见,李白山水诗的丰富多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下一句
彩与绮丽。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李白的山水诗作具体的赏析:
  (一) 思想内容:意欲治国济天下,却阻仕挫作谪仙
  李白在经历其人生前期的初次漫游——蜀中漫游之后,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于开元二十四年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和求仕的时期。在历经十六年的艰辛游历后,李白才终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而被玄宗征召录用,然而正当他自认为可以一展平生抱负时,上层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黑暗却给了他重重的一拳,他的安邦济世的理想落空了,这也给早年存在于他脑海中的儒家正统的入仕报国的信仰打上了问号。后来当他遭到统治集团的排挤之后,他带着满怀遗憾和失望离开了长安,从而又将其对于理想的怀念和对于现实的不满寄托在了山山水水之间。其实按照儒家的观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要根据人生的“遇合”来决定行事方针的。李白的 “出世”与“入世”,决定于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需要,“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商山四皓》),“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吾不凝滞于物,与时推移,出则平交诸侯,遁则以俯视巢、许。朱绂狎我,绿萝未归,恨不得同栖烟林,对坐松月”(《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纵观李白一生,他始终在追求,却又多次受到打击,从而使得主导其人生的儒家
思想夹杂了道家与佛家的思想,难怪清人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⑴此外,“谪仙”是李白初到长安时贺知章送给他的,但恐怕李白自己也万万没想到在几经沉浮之后,这个词竟成为他的一生的形象概括。另外再说,抛却李白的山水诗中社会历史和经事观念,对于中国壮丽山川的赞美和热爱也是李白山水诗的一个重要内容。李白把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作为平生一大追求。李白自幼喜爱山水,他在青年时代写的《大鹏赋》借大鹏的视力扫描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大鹏是李白的化身,他要实现他那伟大政治抱负,使祖国更加兴盛。他那“视三山”、“观五湖”、“抚四海”、“吞八荒”的魄力,既表现出他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又表现出他对祖国辽阔疆土无比热爱的激情。
  (二) 艺术特:宏放高远意飞动,虚实相生画意浓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杜甫却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⑵具体来说,第一,所谓宏放高远,其一是指李白的山水诗描写的题材广泛,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人文景致等;其二是指时间宽度大,年代久远,空间高远,即所谓的“寂然凝虑,思接千
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⑶李白写山水常追溯及远古历史发端,具体如《蜀道难》一诗,诗人从秦蜀远古的隔绝之状起笔:“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接着写蜀王派五丁开山,壮士们牺牲生命,才建成一条钩连秦蜀两地的天梯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远别离》写洞庭、潇湘、九疑、苍梧等山水也是与远古的娥皇、女英、尧、舜、禹等人物相连。空间的高远则又是指李白善于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山水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描绘。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 邈尔与世绝。”(《古风》其五) ,“水从天汉落”(《赠崔秋浦三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这些诗句山高水远,如同一幅幅远景山水画,具有构图宏大,视野开阔,境界邈远的特征。这既是大自然恢宏博大的写照,又是诗人心胸开阔的反映。第二,所谓意象飞动浩荡是指李白笔下的山水虽也有幽静、秀丽的一面,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但这并非主流,由于他思想
奇逸浪漫,个性自由奔放,犹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所以,意象之景外化后常使其山水形象具有飘逸飞动之势,如“巴水疾如箭,巴船去若飞”(《巴女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炎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望庐山瀑布》二首)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第三,虚实相生与浓重的画意。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⑷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⑸”,说得就是意境。近人王国维先生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⑹他认为这就是“有意境”。这些用来评说李白的诗可谓恰如其分。就其山水诗而言,李白眼前之景象与胸中想象大多相融而莫分,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的地步。结合上文,我们可以认为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如在目前”与“见于言外”的统一。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意境也就可分为实境和虚境,进而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山水诗,他将虚的“见于言外”与实的“如在目前”发挥到了极致,如其《行路难》便是最好的说明,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垂钓碧溪以及直挂云帆破浪济海等,看似实境,却均由心中抽象的情感和意念而来,是虚境的自然表现。实境与虚境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无比美好的世界。再谈及画意,李白在此与王孟的造
诣大约相当,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却把浓重的画意借助于其出神入化的意境抒发而加以表现,也就使得他的一些山水诗正如一幅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写意画,并且这些画的技巧炉火纯青,返璞归真,千态万状皆不离自然之道,而雕琢之迹全无,这正是中国诗画的最高境界。李白诗的山水名篇《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及《行路难》可作例证。《蜀道难》可谓一幅峥嵘嵯峨的蜀国山水图。览毕此诗,无不感到他在穷形尽相地描写蜀道艰难的实境时那种充满了激情,寄寓着许多慷慨悲壮的感受。同时作者驰骋想象,写景抒情,创造出蜀山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其虚境蕴含十分丰厚,以至众说纷纭,历代“解此诗者,几如聚讼”(《唐宋诗醇》) 。再者在此意境的基础之上,那种悲凉、愤懑的画意又随即映入眼前,或云感慨仕途坎坷;或言揭露时弊、讽玄宗幸蜀;或以为是劝告入蜀友人等等不一而足。
  (三) 时代精神:激昂奋发成功名,蔑权贱贵浪川山
  李白山水诗数量之广,涵盖面之宽泛,对风格、内容之开拓创新,实在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比拟。李白忘情山水并非抛却功名,相反,李白极重功名。在处于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的盛唐时期,一代知识分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乐观豪迈,寻求建功立业,彪炳青史,体现出一种激越昂扬、自信奋发的独有时代气质,同样,那时的李白也是意气风发,他时常以大鹏作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现存李白诗作中有大量的干谒求仕、
酬赠往还的作品,清晰地记录了李白为走上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梦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对他的人生理想作了详细地描绘:“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莺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