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不同的“西游”故事版本类型中,具有各不相同的形象特征。吴承恩在《西游记》杂剧的基础上创作了小说
《西游记》,大量汲取民间传说的精华,创作完成了神魔小说《西游记》。宝卷作为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民
间流行的一种宗教性质的说唱文学底本,在以“西游唐僧”为题材的内容方面也有着很大程度的涉
及,如《唐僧宝卷》《红江记宝卷》《翠莲宝卷》等。[1]在“西游”故事演变的漫长过程中,
唐僧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之一,他的性格和形象在小说、戏曲、宝卷中体现出了多元化的形态特征,并在一定程度
上呈现出了延续和演变的现象。
孙悟空的性格特征一、坚守:从始至终的方向与信念
(一)心坚重念,九死未悔
在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唐僧曾九世为僧前往西天取经,却每次都在途中被沙和尚吃掉被迫中断取经之路,但是唐僧依旧坚持自己的使命“虽九死其尤未悔”,誓往西天取经。在成功到达西天拜见佛祖之后,佛祖称赞唐僧:“心坚重念,至公无私,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在杂剧的第五出“诏饯西行”中,唐僧所坚持的信念和精神,也十分突出地体现在他在动身西行之前对长安市民的临别赠言里。对朝廷的官员,
他说:“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忠孝两全,余无所报。”对一个做斛斗的匠人,他说:
“十合一升,十升一斗。量尽大仓粟,人心犹未朽。万事休将一概看,自然寿算能长久。”对一个“开洞的妇人”,唐长老赠言道:“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长。阴阳配合,
不分霄壤。豆有豆畦,麦有麦垅。豆麦齐栽,号曰。咦!能将夫妇人伦合,免使傍人下眼看。”
对不同身份与职位的人,唐僧赠予了不同的告诫之言,但是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即“坚守道义,不愧于心”,这也是贯穿唐僧整个故事情节的主要
性格特征之一。
(二)坚韧不拔,操守严格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中,唐僧在水陆大会上答应了唐太宗发誓愿上西天取经,
回到洪福寺,他的徒弟同他说西天路远且多有虎豹妖魔,此次一去只怕有去无回。但是唐僧说:
“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皇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
多种文学形态下的唐僧性格演变分析
郑悦欢,车
瑞
(宁波工程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文章以唐僧的性格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小说以及《西游记》宝卷等文学形式中唐僧的性格特征及其演变。以坚守、落尘、成长三点为主线,分析与探究在不同时期与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唐僧性格的突出特征与转变方向,形成对唐僧人物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唐僧性格;《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小说;《西游记》宝卷;演变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粤
文章编号:2095-6584(2018)03-0124-05
收稿日期:2018-01-30
作者简介:郑悦欢(1995-),女,浙江衢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车瑞(1979-),女,山西垣曲人。副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2018年5月第17卷第3期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g 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May.,2018Vol.17No.3
124
在取经途中,他做到“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遇到寺庙,首要的事情就是瞻拜菩萨,就连道家的五庄观,他也要“以左手拈香注炉,三匝礼拜”。[2]到了金光寺,尽管白天行路十分疲惫,但仍旧要连夜扫塔。
唐僧严格的操守还体现在他的自律上,人们常说戒是僧人的第一难关,然而唐僧是一个真和尚,他在女面前毫不动心。在四圣试禅心时,他“目不视恶,耳不听淫声。他把这锦绣娇容如粪土,金珠美貌若灰尘”。顶住了阵阵诱惑与侵袭,保全了一个“不坏之身”。
坚守,是唐僧的基本品格,并且一以贯穿唐僧形象的演化过程,查阅杂剧、小说、宝卷等一系列的西游作品之后,发现这种不惧生死、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和对取经事业的崇高感,只能为唐僧所独有。
在取经之路上,孙行者曾两度打道回府,一个筋斗翻过花果山仍旧逍遥地做他的美猴王。西行途中,条件十分艰苦,猪八戒性好享乐,他最难耐寂寞和清苦,时时嚷嚷着散伙,要回高老庄娶媳妇。
唐僧在取经前,毅然向唐太宗表示:“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他力量渺小,不敌妖魔之力,但是他的信念和气概已经在精神上战胜了妖魔。他没有腾云驾雾的法力,无力像孙悟空般一个跟头就十万八千里,无法飞渡关山恶海的阻隔,但是他的信念和志向使他在精神上达到了理想的彼岸。
二、落尘:由圣入俗的道义与品格
(一)忠心赤胆,至公无私
忠心赤胆是唐僧的基本品格之一,在《西游记》杂剧中,这一概念由文化意义上的忠心为国,演化为伦理意义上的报皇帝知遇之恩。
在《西游记》杂剧第五出《诏饯西行》里,唐僧在登场诗中自陈抱负:“奉敕西行别九天,袈裟犹带御炉烟。只愿请得金经至,方报皇恩万万千。”
同时,在杂剧中唐僧取经的目的是“奉圣旨,驰驲马赴西天,取经归东土,以保国祚安康,万民乐业”。这充分体现出了唐僧的西行取经已经与巩固皇权、造福万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取经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与人民,而非唐僧的一己私欲。
(二)不蓄私财,只求一饱
在西行之路上,唐僧师徒四人,降妖捉怪,为沿途的国家与僧俗大众做了不少善事,人家多赠以金银宝物,但是唐僧一概不收,仍靠化斋度日。
在《西游记》小说第十三回中,面对临行前伯钦一家人准备的素斋与白银,三藏分文不受,在他们的恳恳拜央下三藏才道:“是你肯发慈悲送我一程,足感致爱。”伯钦与母妻无奈之下,只得急做了些粗面烧饼干粮,叫伯钦远送,三藏这才欢喜收纳。
唐僧恪守僧人的本分,真诚地、脚踏实地地践行着佛家弟子的信仰教义。在三位徒弟和天神的共同佑护下,奉行佛法,严守戒律,抵御着酒财气的诱惑。
(三)诡计多端,狡猾无赖
在常人的印象中,唐僧是一个柔弱朴实、严谨认真的人物,他一心向佛、恪守严规,然而在《西游记》相关宝卷中他却有着另一番与人们普遍的认识截然不同的形象,面对妇女和利益,他显得诡计多端和狡猾无赖。
在宝卷《翠莲卷》中,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的归途中盘费用尽,可是途经的地方没有肯化斋饭之人,观世音知晓后为了帮助三世修行的李翠莲,只得点拨唐僧让他去翠莲家讨一只八宝金钗。于是便有了如下的情形:
唐僧朗朗弥陀念,惊动里面女佳人。
那唐僧一看李氏头上果然有一只金钗,心想这只金钗果然是无价之宝。还是化它一只金钗,可卖不少银子,我们四人回京的盘费是足够有余的了。
唐僧来到李氏家门前,并没有直接扣门,而是略施小计通过念诵佛经来引起屋内女施主的注意,化主动为被动,一步步将李氏引入制造的陷阱之中。而在看到李氏头上所戴的八宝金钗之后,便心中开始盘算
起来,这与《西游记》小说中唐僧“不蓄私财,只求一饱”的性格大相庭径。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唐僧在向李翠莲讨钗未果后,竟然耍起了泼皮无赖之势:
我已许了唐天子,回国金钗献朝廷。
若无金钗布施我,我要撞死你家门。
且说李氏道:“和尚,我问你,你要化我的金钗去变卖金银,还是献皇帝的?我想还是化银子给你吧!你拿去就可以用,也可以去买金钗的。”和尚
郑悦欢,车瑞:多种文学形态下的唐僧性格演变分析
125
道:“今日你娘娘若然不肯把金钗化给我,乃就害了我一条性命。我还要回到京城奏上君皇,告你违抗皇命。你一家人的性命也就难保了。”
此时的唐僧为了得到李氏的金钗,变得不仅无赖而且更是满口谎言。唐僧此时的所作所为已经大大违反了僧人戒律中“不妄语”的大戒,他用佛门戒律严格要求和约束徒弟,自己却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将佛家纲常抛之脑后,令人看了大跌眼镜。
唐僧性格由清廉忠贞向狡猾贪婪这一方向的转变,是笔者在整理了有关唐僧的故事后发现的最为有趣的一个部分。
在唐僧性格的发展过程中,既存在被完美化的一面,也存在被世俗化的一面。为了配合不同文学形式的传播方式与受众的差异,作者的宗教观念逐渐升入云端,同时尘俗意识渐渐从中得到体现。在《西游记》相关宝卷中,唐僧的性格中被添加了诸如狡猾奸诈、诡计多端等因素。通过唐僧人物的世俗化,推动“西游”故事与其中的宗教思想在民间传播,促进人们对“西游”的多角度认识,使唐僧的形象更为丰富立体。
三、成长:由愚至明的处事与内心
(一)禅心未定,与俗无殊
“不邪淫”是释家五戒中重要的一戒,历史上不少高僧都倒在这一戒上,可见世事之难莫过于灭绝人的天性。
《西游记》杂剧的第十七出女王逼婚中,在听说唐僧一行人即将到达本国之后,女儿国国王便心下有意“陪妆奁留他做丈夫,舍身躯与他做正房,可知道男儿当自强”。见了唐僧后便扯住他云:“唐僧,我和你成其夫妇,你则今日就做国王,如何?”而此时玄奘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善哉!我要取经哩。”脱险后玄奘自云:“行者,贫僧若非尊神护持,几毁法体。”
面对女,孙悟空是一个“欲海扬尘”的人,所以我行我素;猪八戒是一个“心未泯”的人,所以“心痒难挠”。[3]而玄奘介于二者之间,所以难免不惊慌失措,尴尬不堪。面对女儿国国王的主动出击,玄奘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僧人,并没有做出出格之事,这正是人之难能可贵之处。
(二)善良愚昧,遇事胆怯
唐僧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性善论”者,而他的“愚”则体现在他以众生平等的态度对待妖魔鬼怪,他试图用善念感化和救赎他们,结果却是屡屡受挫。
对强盗吊打他不恨,但对孙悟空打死妖怪却耿耿于怀,当孙悟空打死妖魔变成的美女之后,唐僧责怪他滥杀无辜要将其逐出取经队伍,并对孙悟空说:“我命在天,该那个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过。”而且批评孙悟空为“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他宁愿错信一千恶人,也不愿枉杀一个好人。[4]
唐僧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善良而柔和,这种柔软的性格使得他极易落泪。而且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已经是一个完全失去神性的凡夫俗子,所以每次遇到危险时,他总是第一个胆怯惊慌、手足无措,一副“脓包形”。
在黄风岭,他见跳出一只斑斓猛虎,便“坐不稳雕鞍,翻跟头跌下白马,魂飞魄散”;路遇强盗,他被“唬
得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语”;在比丘国时,听说国王要他的心肝做药引子,他一边被唬得骨软筋麻,止不住腮边泪坠,一边战战兢兢爬起来扯住孙悟空哀告:“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
(三)遇事冷静,果断勇敢
玄奘母子相认过后,在他赶赴京都寻外祖父当朝宰相殷开山时,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朝廷势力,他并没有显得过分胆怯和被动,而是自信从容地阐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用简练的语言将父母的遭遇来龙去脉表达分明:
却说陈玄奘听得外公所问,跪下磕头便叫:“外祖父、外祖母大人在上,外甥陈玄奘今日奉母亲之命来投信。请二位大人赎罪款恩。”丞相心想:我从来没有和尚外甥,即便大喝道:“何处游僧冒充官亲,该当何罪?从实招来,免受皮肉之苦。如有半句不准,立即究办。”和尚听说,随即回言。
玄奘跪下说原因,大人听我说分明。
玄奘二字是我名,金山出家做僧人。
父亲就叫陈光蕊,满堂娇是我娘亲。
所讲十八年前事,江州赴任起祸根。
父亲渡江被盗害,刘洪强盗起谋心。
我父受屈遭打死,强迫娘亲配成亲。
冒充我父官来做,江州做官到如今。
今有娘亲亲笔信,请你外公看分明。
第17卷第3期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126
《西游记》宝卷中遇事沉着冷静的玄奘与《西游记》小说中动则胆怯惊慌、手足无措的玄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大众眼光中的唐僧形象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性格特征,打破了人们对于唐僧的单一认识。两种不同的文体形式中所呈现的性格对比,顿时妙趣横生。[5]
(四)性情真切,喜怒于形
在唐僧的性格中,并非只有出家人的慈悲为怀和个性中的懦弱,他的身上也沾染了人间的烟火气。如在《唐僧宝卷》中,少年时期的江流儿面对委屈和疑惑,他表现出来的真切性情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生我孩儿何须用,父仇不报理不该。
小僧想到伤心处,放声大哭泪满衫。
哭得天昏并地暗,地动山摇树倒塌。
神嚎鬼哭佛泪流,山门立刻就哭塌。
在此情节中,小江流儿并没有对他的心情进行任何的掩饰,而是将其直截了当地表露出来,他的悲伤表现深刻且动人。相较于前代超凡入圣的三藏法师,宝卷中此处的唐僧并没有百战百胜、感化恶人的神性魅力。同时他在泪水和真切性情的表达中收获了人生充满悲哀但却永不言弃的真实人性。
在唐僧的内心方面,在“西游”故事多版本类型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了一种向上的成长趋向。在《西游记》杂剧中,他禅心未定;在《西游记》小说中,他愚守善良;在《西游记》宝卷中,他处事冷静。
在取经故事里,论“捐躯努力,直至西天”的精神,玄奘在取经集团中可谓首屈一指,但是论其识见之简陋、处事之无能、善恶之不分,却使他宛若一个同乎流俗的乡愿。
而论其形象的成长,则着重体现在《西游记》宝卷中,这之中的唐僧冷静而勇敢,遇事不慌不忙,能够条分缕析地处理人生路途中的一件件棘手难事,帮助家人脱离苦海、起死回生。他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他这种隐性人格的基础上,他收服了顽劣刁滑的孙悟空、贪婪好的猪八戒、随波逐流的沙和尚,为西天取经之路建立了坚固的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唐僧形象的演化,由《西游记》杂剧到小说《西游记》再到《西游记》宝卷,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性格与精神境界日趋世俗化,由“动而圭璋特达”演变为“一体真如转落尘”,由善良愚昧演变为狡猾无赖,由操守严格演变为诡计多端,由遇事软弱转变为果断勇敢。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唐僧的性格特征都是当时所独有的,每一个时代人们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唐僧,这是作家着意塑造与读者文化期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表现出的前后不一的矛盾性格,在凸显人性的真实内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僧的真实形象渗透着当时的文化理想,体现着作者和人民大众对社会的认知和解读。
参考文献:
[1]张灵.“西游”宝卷的取材特点及原因探析[J].学术界,2014(4):128-139.
[2]刘怀玉.《西游记》人物画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张锦池.论唐僧形象的演化[J].学习与探索,1995(5):124-134.
[4]徐笑一.《西游记》中唐僧圣愚形象的演变及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89-94.
[5]车瑞.多重文学形态下的“江流儿”故事演变考论[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0-74.
郑悦欢,车瑞:多种文学形态下的唐僧性格演变分析
127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Tang Monk ’s Character in a
Variety of Literary Forms
ZHENG Yue-huan,CHE Rui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ingbo Zhejing 315211,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is the character of the Tang Monk.We will research it in three forms of literature:the "Pilgrimage to the west"drama,the "Pilgrimage to the west"novel and the "Pilgrimage to the west"Baojuan,taking three points,persevering,falling to dust and growing up,as the main line.We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direction of Tang Monk's character in different literary 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forming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Tang Monk.
Keywords :the character of Tang Monk;"Pilgrimage to the west"drama;"Pilgrimage to the west"novel;"Pilgrimage to the west"Baojuan;evolution
(责任编辑:漆福刚)
第17卷第3期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Effect Evaluation on Pulmonary Tuberculosis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among Freshmen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in
Xiangyang
YU Zhi-feng,FAN Ming-kuan
(Xiang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angyang Hubei 441050,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status of knowledge,attitude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among freshmen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in Xiangyang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TB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 -tion.Methods Multilevel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950students in 8middle schools for pre-interventional questionnaires.Then the same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after implementing th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which students would like to get the knowledge of PTB prevention and treat -ment.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before and after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and ana -lyzed.The preference for PTB knowledge sources were also inve
stigated by pre-interventional questionnaires.Results Through PTB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the single awareness ratio of 5main messages concerning infectivity,suspicious symptom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stitution,free policy and cure possibility were sig -nificantly increased,from 8.30%,82.62%,78.53%,62.34%,64.11%to 98.40%,97.23%,94.50%,89.32%,94.54%respectively (P <0.0001).The total awareness rate of the main messages within survey respondents was increased from 71.83%to 74.39%(P <0.0001).The students'attitude to the patients with PTB gained Signifi -cant improvement after intervention (P <0.0001).As to learning PTB knowledge,health lectures,blackboard,shopwindow,display panels,posters,brochures are more welcomed.Conclusions Th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 -tion for PTB has remarkable effects.Health lectures,blackboard,shopwindow,display panels,posters,brochures are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ments in the middle school.
Keywords :health education;Tuberculosis;pulmonary/prevention &control;intervention studies;high school students
(责任编辑:张英杰)
(上接第83页)
12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