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中国传统女性服饰,被誉为我国的国粹,兴起于1925年左右,1929年民国政府将旗袍定为女性国服之一,由于旗袍穿起来让女人显得更加知性、美丽、大方,因此便迅速流行开来,上至贵妇名媛,下至平民百姓都将旗袍作为主要服饰,在30至40年代旗袍的流行度达到顶峰。图为民国期间上海沪江照相馆为当时的名媛拍摄的旗袍照片。
旗袍的名字来源于“旗女之袍”,但其样式与含义已经远远超出清代旗人女性的服饰。从样式上,民国旗袍比清代旗人女袍更加修身、时尚,并且有基本的款式要求:立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等,后来又逐渐衍生出短袖旗袍和无袖旗袍,这些特点在旗人服饰中是完全没有的。图为穿旗袍的民国女性侧卧的姿态。
从意义上,民国旗袍的流行表现出民国女性追求男女平等,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社会进步性,因为当时正伴随着女权运动兴起,与旗袍具有同样性质的现象还有剪发、放足、婚姻自由、女孩上学等,让所有女性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图为民国期间穿旗袍的女性,非常大胆地体现了曲线的身材。
旗袍在刚开始兴起时,袍身是相对宽松的,袖身细袖口宽,非常像清教徒的风格,这种款式俗称“倒大袖”,民国早起的满族妇女服饰和女学生中流行的“闻名女装”都是“倒大袖”的风格。图为20年代穿“倒大袖”旗袍的宋庆龄先生。
到了30年代,旗袍的样式在流行中不再是一成不变,旗袍的下摆有的长有的短,短的能刚好露出膝盖,长的则能盖住脚面,走起路来会挨到地面,俗称“扫地旗袍”。图中为民国穿着“扫地旗袍”的女性,脚上搭配着高跟凉鞋。
旗袍的领口也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其中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高领,旗袍的材料一般是柔软细腻的丝绸或者绒布,而为了立领不变形,领口会衬上相对较硬的布料,即使在炎热的夏天,身上的旗袍薄如蝉翼,领口也是高高耸立至下巴。图为穿高领旗袍的民国贵妇。
明星最想删掉的照片旗袍在发展中还产生了“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两种流派,京派旗袍传承了汉人民族风格,裁剪时采用平直手法,肩、胸、腰、臀等部位不会突显出曲线,变现出传统的含蓄之美,而海派旗袍则是吸收了西方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更加时尚,尤其能显示出江南女子的玲珑柔美。图为民国时期更为时尚的海派旗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