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2.法的实现: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
3.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部门法的全部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补充,并编制新的系统化的法典的活动。
4.违法行为:是指个人或单位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
5.法律监督(狭义):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法定权限,对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6.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
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生活关系和生活秩序。
7.法的历史类型:就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
8.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
9.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10.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11.大陆法系:是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和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12.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13.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
14.法治: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
15.法的实施:指法律规范所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实现的活动。他强调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贯彻。
16.法的(形式)渊源:它仅指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
17.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18.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二、填空题
1.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具体说,就是由自发的  个别性 调整发展到自觉的    规范性   调整。
2.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即 法的历史类型  
3.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参加者的  意志行为  
4.法的创制的的最后一个阶段是  法律的公布  
5.法学的研究对象是__法律现象(或法律现实)__
6.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从另一个国家法律制度中输入的现象称为___法律移植__
7.在法律规范结构中,指明什么条件下才可以适用的部分,称为__假定__
8.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_生效__范围。
9.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__内容__三个要素组成。
10法律学.个别性调整是针对具体主体、具体情况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的_一次性_调整。
11.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__国家强制力__作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12.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特点是__人民众__参加法的创建。
13.法律调整机制有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机动性要素为_法的适用_·
14.一般禁止型法律调整是按“凡__法律所不允许的__,都是禁止”的原则进行调整。
15.划分法的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的_调整对象__
16.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叫做_法的实现_
17.法律一般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情和行为,而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这是法律的_不溯及既往__原则。
18.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称为__(法律)事件_
19.合法行为,是指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_有益__至少无害的,从而为法律所保护的行为。
20.规范性调整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__重复性__调整。
21.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__法律__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众的共同意志。
22.一般允许型法律调整是按“凡_法律所不禁止的__,都允许”的原则进行调整。
23.法律监督包括__主体____客体___和内容三个要素。
24.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法学知识系统,成为  法学体系 
25.法的调整职能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  合法  状态,建立合法关系,和法秩序的职能。
26.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和以19世纪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为  大陆法系(或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   
27.法的基础构成因素是    法律规范 
28.我国主导法律部门是   宪法  
三、单项选择题
1.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是( A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法律、法规中关于该法何时开始生效的规定,属于( D  )。
A.一般性规范  B.定义性规范  C.原则性规范  D.业务性规范
3.一国现行法律法规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做的分类称为(  D  )。
A.法学体系  B.立法体系  C.法的体系  D.法的部门
4.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相连接的中间环节是( C  )。
A.法律权利  B.法律义务  C.法律事实  D.法律意识
5.通过对法律条文的文字排列、语法结构、标点符号和上下文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来理解和阐明法律的含义的一种方法是( A )。
A.语法解释  B.逻辑解释  C.系统解释  D.历史解释
6.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 A  )
  A.一般与特殊    B.整体与局部    C.理论与实际    D.论与史
7.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是B  )
  A.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习惯性调整    D.法律调整
8.法作为法所固有的、满足主体法律需要的价值是( C   )
  A.法所中介的价值    B.法的工具性价值    C.法律价值    D.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9.大陆法系建立发展起来的基础是C )
  A.法国民法典    B.英国法    C.罗马法    D.美国法
10.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三种方式中具有立法性质的是C )
  A.法规清理    B.法规汇编  C.法典编纂    D.法的创制 
11.法律调整是一种( B )
    A. 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 习惯性调整    D.具体性调整
12.自由与纪律在法律上的体现为( A )
    A.权利与义务        B.允许与禁止    C. 积极义务与消极权利    D.正义与利益
13.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法律制度的总称为( A )
    A.法制    B. 法治    C. 法系    D.法律
14.法的社会本质归根结底取决于( C )
    A. 一国的历史传统    B.地理环境  C. 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一国的民族文化特点
15.法律规范中关于该规范适用的条件的部分为法律规范的( A )
    A.假定    B. 处理    C. 制裁    D.后果
16.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社会调查方法    B..系统论方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D.法律解释方法
17.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D  )意志。
    A.社会    B..个别    C.集体    D.共同
18.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C  )种类型的法律制度。
A.    B.三    C.    D.五
19.社会主义法的人民性和阶级性得以统一的可靠物质保证是A  )
A.共同的经济基础    B.共同的政治基础    C.共同的社会基础    D.共同的行为基础
20.在我国,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法的关系,应当是A  )
A.政策指导法,法制约政策        B.政策高于法,法必须服从政策
C.法高于政策,政策必须服从法    D.政策与法各自独立,互不干涉
21.法律意识的对象是(  C  )。
A.法律传统  B.法律心理  C.法律现象    D.违法现象
22.我国宪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属于(  C  )。
A.一般性规范  B.定义性规范  C.原则性规范  D.业务性规范
23.在我国,法典编纂( D  )。
A.不改变原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内容  B.实行“谁制定谁编纂”的原则
C.有官方和非官方两种              D.是一种法的创制活动
24.我国法律规定,检查解释权由( D  )行使。
A.基层人民检察院    B.中级人们检察院C.高级人民检察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25.违法行为是指(  C  )。
A.一切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B.既违反法律又违反道德的行为
C.一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不合法的行为    D.各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四、多项选择题:
1.勒内·达维把当代各国法律划分为三大法系,即( BCD  )。
A.资本主义法系    B.大陆法系    C.英美法系  D.社会主义法系
2.我国法律调整对外关系的基本方式有( ABD )。
A.通过缔结或参加大量双边、多边国际协议来促进国际关系领域的各方面的合作
B.当国内法与国际法发生某种矛盾时,采取国际法优先的原则
C.当国内法与国际法发生某种矛盾时,采取国内法优先的原则
D.通过国内法调整涉外关系,并使国内法与相应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相衔接
3.划分法的部门的标准是( AB  )。
A.法律调整的对象    B.法律调整的方法  C.法律调整的原则  D.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