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是在不断探索和科学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前提、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金融危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密切相连,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是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他三个问题的思想前提。对其他三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基础之上。中共中央文献中有时将这四个基本问题连在一起集中表述,有时又将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问题与其他三个基本问题分开表述,而在多数情况下包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分开表述的,这就凸显了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社会主义四个基本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   
2、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 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内涵。  第一,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第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
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基础,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指导,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分别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有机统一于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3、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趋势日益严重。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
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都将处于“五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也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4、联系实际谈谈为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首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第一,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
产党的面貌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归根结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牢牢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掌握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二)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从总体上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具体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科学发展,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不仅经济发展,其他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推
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二,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三,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四)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 
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坚持统筹兼顾,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要做到统筹兼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二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三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四要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5、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开放提出的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 征和变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一国的经济必须融人世界才能更好地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一国的经济发展又必须有效地防范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发展。  第一,世界经济金融化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首先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说,现代经济危机首先集中地表现为金融危机。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由金融连通各国之间联系,这种联系已经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料之间的联系。 第二,世界各国贸易条件不稳定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各国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的下跌,为了保证国内经济发展的回升,各国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对进口加以限制,由此导致的贸易摩擦也有日益加剧的势头。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出口大国,而且主要是以大宗商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来说,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能加快转变我们现在的贸易方式,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能提高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将在国际贸易中失去更多的利益。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世界贸易竞争的加剧,是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 第三,如何防范和应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经济全球
化的发展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已经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客观描述。金融危机的发生,又使这种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首先爆发于发达国家,但受其影响的不仅是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并且,发达国家还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在这样的世界发展格局中,发展中国家要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实行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总之,在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有抓住机遇的意识,又要有接受挑战的意识,还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更要有对自己发展的能力的信心,在开放的实践中全面提高我们的水平。
6. 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谈谈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我们的出路是什么。 
长期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主要困难在于转变的条件不充分,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推进。要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到出路,关键要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我们将从市场、政策、体制三方面转变进行论述。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条件  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是促进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关键。 市场机制具有促进企业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从企业自身角度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竞争力的过程。市场机制越完善,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和动力也越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要素是总供给略大干总需求的市场条件。因此,重要的是要创造能够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市场机制在为企业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在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的提高。但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转到创造更好的市场条件、塑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强企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能力上,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条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为了确保转变的实现,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体制条件。 具体来说,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的体制:  一是完善对消费品生产,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体制。  二是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三是完善初次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既能够保证企业创造的总收人中有更多的份额成为劳动者的收入,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实际内容是降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第一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质是实现经济发展源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要靠要素驱动向主要靠创新驱动转变。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条件  1、对能够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为制定鼓励性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需要全力推进的重要工作。  2、对不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行为制定限制性政策。 市场、体制、政策这三大方面涉及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对其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形成共识,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为实现这一转变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这一意义上说,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不能满足于理论宣传和对其重要性的论证,而应该把研究的重心转向对如何创造市场、体制、政策这三大条件的研究,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能够通过依靠市场作用、体制功能、政策激励来实现。 
7、试述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
走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挥人民众以国
家主人翁身份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导致资本主义民主落后性的根源,使少数人统治的“精英民主”真正变成了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
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众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也必然焕发出推进社会发展的热情和力量。  走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的政治优势。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  走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保障国家的统一稳定,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  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条道路。新形势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积极应对新挑战,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一系列政治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体制和机制,不断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努力开辟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更为广阔的道路。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则。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一系列政治制度。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动摇。  必须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我们的学习和借鉴,绝不是照搬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模式,而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民主。
8、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这个总体思路明确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立场、根本目的和主要目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立场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自己的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拥有不竭动力。同时,通过健全和完善党和国家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为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
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善于使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并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第二,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一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第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