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2010-01-02 13:20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
简述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调整国内经济政策的重大举措
2010-01-02 13:19
新华报业网讯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21日说,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0年间,中国不断加强了金融风险的监测和控制能力。 吴晓灵在北京举行的“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上说,中国主要从以下六方面增强防御和抵御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加强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从拉美债务危机等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金融监管体系的脆弱性是许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中国对此加强了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在已成立证券监督机构的情况下,又先后成立了保险和银行监督机构,落实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加强了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进行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低效运作已成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沉淀多年的历史坏账和低效的银行治理结构,则加大了中国金融体系风险。中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对其注资并剥离不良贷款,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并推动银行上市。 ——大力发展和培育金融市场。亚洲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缺少分散风险的渠道和机制,这是亚洲不能很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原因。中国如今已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市场体系。 ——推进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灵活的汇率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非常重要。中国不断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并在由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央行也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推进金融法律制度、监管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已先后出台或修订了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反法、物权法等法律,为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有利支持。央行、证监会等金融市场监管部门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金融市场监督架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较大成就。 ——加快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这是中国采取的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抵御危机的能力弱。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世界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双重挑战。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来自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这正是经济结构失衡的反映。中国已经对此采取了完善外汇管理、调整外贸政策、强化节能降耗、促进扩大消费等综合措施调整经济结构。 10年前的7月,随着国际游资攻击泰铢,一场大规模金融危机蔓延并重创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
试述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
2010-01-02 13:14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正在从经济领域日益渗透到政治、文化和思想等领域。对全球化的特征进行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出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有责任和义务向世界贡献治理全球化的智慧与思想。作为中国式的全球治理观,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对于全球化负面效应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 一、偏差与失衡:全球化负面效应的当代特征 当今全球化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经济全球化表现强劲、科技全球化日益显现、文化全球化初见端倪以及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发展并行不悖等”。但是,如果我们对现阶段全球化进程进行实践考察和深入分析,还会发现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因为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严重偏差,特别是某些主观的人为因素严重干扰着全球化的客观发展进程,使全球化在许多方面处于加速失衡的危险境况,从而越来越偏离了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和谐世界:中国式全球治理观 全球治理观,是指国际行为主体旨在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问题以及管理全球公共事务的理念和目标。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建立的全球规则、程序和机制构成全球治理。实现全球治理或者治理全球化决定着全球化的未来。要真正解决全球化的偏差与失衡问题,需要一种新的全球治理观。这种新的治理观既不同于美国的对外“霸权治理模式”,也不同于西方的“第三条道路”,更不同于一些极端组织的对抗性思维。它既要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又需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能够把世界人民最大范围地团结起来,从而最终实现健康、均衡、可持续发展和惠及绝大多数人民的全球化。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正在迅速崛起的重要力量,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国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在国际上的科学运用和合理 • |
如何看待现阶段的中美关系
2010-01-02 13:13
从总体上看,中美关系是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双方都各自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以比较务实、比较稳健的方式来处理彼此的关系。虽然从整体上,中美关系在一些方面有所进展;但在军事交往、高科技交往、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台湾问题等一些重要方面,却存在倒退和相当的不确定性。 现在中美关系之所以保持一个比较稳定、比较务实的状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互相之间各有需求。 对于中国而言,美方是中方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人员往来也达到了历史上没有的程度,中方对美方经济贸易、技术等方面寄予厚望,而且中国的经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交流。 对美国而言,在反恐、朝核、联合国等各方面,都需要与中国合作。在伊拉克危机中,中方持比较中立的立场,没有像德法俄那样对美国形成障碍或挑战,美方对这点还是予以重视的。 这些策略上的考虑,双方利益上的出发点,使中美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彼此需求强烈的时期,但还有很多可变的因素在里边。所以对中美关系要有实事求是的看法,应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