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祝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祝福》教学设计
  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下面是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祝福》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1、以“祝福”为题目的深刻含义,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构造,了解倒叙的作用。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土》、《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那么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宏大的现实意义。
  故事表达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
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根底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阔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根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疑心,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提醒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1、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满足、有笑影、白胖了)。
  2、被婆家卖掉,拼死对抗。
  3、再婚:没婆婆,丈夫有力气,有自己的房子,生了儿子,胖了。
  4、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她又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5、被鲁镇的人歧视,被鲁四老爷鄙视,对地狱恐惧。
  6、捐门槛赎罪,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7、参加祭祖仪式被回绝,惴惴的,头发也花白了,最终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带着疑问和恐惧贫困而死。
  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情节构造如下: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
  开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
  1、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表达,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2、提问:在构造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⑴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⑵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⑶ 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提醒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锋利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熟读课文;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教学要点〗
  本教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和鲁四老爷形象。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表达的。这一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终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依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开展、高潮、结局,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学习阅读祥林嫂初到鲁镇来的局部。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又只是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管,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2、讲析祥林嫂再到鲁镇这一局部: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七一祝福短信  明确: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拟,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比照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还是
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清楚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
  4、比拟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画眼睛: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耐劳。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人生路上遭受沉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临死之前: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在长期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