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尝试制作米酒、酸奶或泡菜等
过程
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酵现象,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思考能力
2.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米酒、泡菜、酸奶等食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
态度
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发酵现象及发酵食品制作的原理
教学难点
发酵现象及发酵食品制作的原理
课前准备
教师:1.编写并发放学案  2.相关的实验材料和用具。
学生:1.阅读教材,完成预习提纲2.收集几种发酵食品或发酵食品的包装袋
预习热身
许多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或真菌。有的真菌体内含有大量的酶,可以把          分解为        ,如曲霉;有的真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            并产生            ,如酵母菌。有的细菌含有的酶把        转化为        ,如乳酸菌,并能使牛奶变成    ,使蔬菜变成酸味的泡菜。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教师出示馒头、醋、酸奶、米酒几种食品,提问:你认识这些食品吗?在制作过程中哪些生物发挥了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题—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明确
目标
用多媒体出示本节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
学生自读,明确本节学习的要求。
自主
探究
合作
交流
精讲
悟疑
一、发酵现象及食品制作:
1.观察教材P84演示实验“发酵现象”并思考:本实验是对照实验吗?你觉得应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2.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证明产生了什么气体?说明了什么?
3.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食品的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结合教材P84—P85相关内容,尝试填写下列表格:(见学案)
跟踪训练
导问:教材实验中有两个瓶子,它们能构成一组对照试验吗?设计对照试验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出示矿泉水瓶子、酵母粉、气球等试验器材,让学生试着设计一组对照试验。
教师再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一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变量,观察发生的现象。
在学生协助下检验气球内的气体的成分。(原理: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便浑浊),并导问:你能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吗?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85,观察图5-53,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举出日常生活中需用细菌或真菌的发酵制作的食品的例子。
引导学生重点分析馒头的制作过程。再用多媒体展示运用发酵原理制作的食品及参与的微生物:酸奶、醋、酱油、泡菜等。
转接:制作面包时加入酵母粉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使面包暄软多孔,那产生的酒精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小组交流设计方案并阐明设计的原理。
观察演示实验,说明发生的现象,协助教师检验放出的气体,尝试阐明实验原理:酵母菌
在无氧的环境中可以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并释放出能量。
小组讨论,展示
交流,质疑完善,
获取结论
阅读教材,明确许多食品的制作要用到“发酵”技术。
填写学案表格,并进行强化识记。
完成跟踪训练题,及时巩固新知。
二、尝试制作米酒
1.制作米酒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和酒曲。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酒曲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根霉和酵母菌。根霉是一种霉菌,能将淀粉分解成             。酵母菌能将葡萄糖转化成       
2.检查材料用具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及活动准备的相关题目,要求学生看书完成:
为了让学生了解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出示5个思考题,让学生带问题观看教师自制甜酒的视频:
1.制作米酒的工具及整个操作过程都要保持清洁,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要将糯米蒸熟?拌酒曲时为什么要将糯米饭冷却至30℃左右?
3.接种酒曲后为什么要先将糯米饭压实?在中间挖一个凹坑的目的是什么?
4.在制作米酒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尽量少打开容器?
5.试着概括米酒制作的简要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反馈以上5个思考题,接着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操作步骤。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米酒制作失败的图片,并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进一步理解发酵的原理及应用。
明确制作甜酒的活动目标及其原理。
检查材料用具:
酒曲一包,蒸熟密闭保存的糯米饭约300克,凉开水,已灭菌密封的水杯、勺子、筷子、毛巾。
观看视频,小组讨论问题,归纳制作甜酒的简要步骤。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按照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配合完成甜酒的制作。
学生分析:可能是器具消毒不彻底,酒曲的量不足,或是常打开容器混入了杂菌等原因。
拓展
运用
迁移
升华
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按下列步骤在家庭制作酸奶,并与家人分享:
⑴新鲜的全脂或脱脂乳和糖混合(如向250克鲜奶中加入两匙白糖)
→⑵热处理(煮沸)→⑶冷却(40~43℃)→⑷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
⑸发酵(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如夏季可放在室温下,冬季可放在取暖设施附近;容器要事先消毒灭菌,发酵时要将盖密封)→⑹冷藏或食用。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制作酸奶时,对材料热处理(煮沸)的目的是:           
(2)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的目的是:                        。     
(3)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的原因                      。             
(4)发酵时要加盖密封的原因是:                          。                                                                   
(5)产生酸味的原理是: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1)高温灭菌(2)接种(酸奶中含有乳酸菌)(3)提供适宜的温度
(4)为乳酸菌的发酵创造无氧环境(5)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把葡萄糖转化成乳酸
课时
总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知道了细菌和真菌与很多食品的制作都密切相关,而且还通过甜酒的制作进一步加深了对发酵的理解。
板书
设计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
发酵        食品      制作
酒曲制作现象        制作      米酒
教后
反思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求知欲强,观察力高度发展,想象力丰富多彩,创造力正处在最佳发展年龄区的前端。通过一年多生物新课程学习,他们基本熟悉了新课程新的学习方式,并初步具备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实验、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对教材演示实验进行大胆改进,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然后让他们在教师自制米酒视频的指导下,亲身体验米酒制作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效果分析
本节课在设计时本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结合我县教研室提出的“两案并行,探索为先,学导结合,当堂达标”的“十六字”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常吃的食品导入新课,便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同时能引导学生明确发酵的原理,可谓是一举多得。因为米酒制作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教师录制的家庭自制米酒的视频,让学生先
对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动手操作就得心应手了,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动手积极,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不错。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四节学生知道了细菌真菌的结构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特点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首先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酵母菌使食品发生的变化,并试着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为了便于初中学生理解,教材结合实例进行了相关发酵原理的介绍,之后教材接着安排了制作米酒的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尝试运用真菌使食物分解产生酒精的原理制作米酒。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学会利用真菌制作发酵食品的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深入理解生活中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常见食品的原理。
体验成功
1.苹果放久了腐烂会有酒味,这是由于苹果中的糖被酵母菌转化成了  (  )
A.醋酸            B.酒精和二氧化碳       
C.乳酸            D.二氧化碳
2酵母菌和乳酸菌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两种微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制造啤酒      B.乳酸菌—酿造醋
C.酵母菌—做馒头        D.乳酸菌—制酸奶
3制作米酒的操作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要将糯米蒸熟后再用   
B.将酒曲碾成粉末后与糯米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将容器尽量盖好       
D.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防止杂菌
4小明同学制作酸奶的过程如下:将新鲜牛奶加入适量蔗糖加热煮沸,待冷却后装入已消毒的玻璃瓶中,再将适量酸奶倒入瓶中,几小时后品尝,却发现没有成功,他失败的原因可
能是                                        (    )
A.牛奶添加了蔗糖      B.牛奶经过了煮沸
C.牛奶进行了冷却      D.玻璃瓶没有密封
课后反思
1、运用学生熟悉的食品导入新课,形象直观,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对演示实验的改进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能提高学生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便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得出发酵的原理,为下面的进一步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前教师制作米酒视频图像清晰,操作规范,便于学生把握米酒制作的要领,对学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4、训练题、达标题运用恰当,讲练结合,能及时反馈教学中的问题。
改进和完善:
1、学生独立思考、反思的时间较少,课堂交流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2、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教师要合理把握教学节奏。
课标分析
2011版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品。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本课堂实录为第一课时内容,主要介绍发酵现象及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对《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的具体要求,结合人教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制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尝试制作米酒或酸奶等食品,并说出制作的原理。
3关注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