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
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报告
一、学校发展概况
北京工商大学办学始于1950年,1999年由原北京轻工业学院和北京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已发展成理、工、经、管、文、法、史、艺术等学科相互支撑的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占地1230.6亩,教职工1456人,专任教师933人,教授14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504人,硕士生2278人,博士生24人。
学校是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2003年获得联合培养会计学博士生资格,2012年获批“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4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按照《北京市申请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项目建设规划》(2010年),学校对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学科进行建设,已实现规划目标。
学校全面推进党建和思政工作,2012年和2016年分别通过了北京高校党建基本标准检查和北京市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检查。
二、办学定位与特
(一)办学定位与目标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到2020年,获批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到2030年,建成办学特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二)优势与特
学校以食品和商科为办学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主持食品添加剂领域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在食品添加剂研究与创新方面特突出,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工商管理学科的财务、会计、审计与国资国企管理和改革融合,企业管理突出服务管理与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率先进行了出资者财务与会计、所有权监督、集团战略与管控、服务蓝图重构、线上线下营销整合的研究,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与特。应用经济学科围绕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整合研究,并与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范式相结合,形成流通产业、区域金融、商业量化、贸易壁垒等优势特方向。
(三)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北京食品1.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需要
食品产业是民生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食品添加剂在提升食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食品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对食品添加剂研究和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培养与之适应的高端人才。
国资国企事关国家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提高管理效率,必须将财务、会计、审计等融
入其中;现代服务业高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转型升级需求强烈。这都需要在科学研究及高端人才培养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区域协同不断强化、流通一体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区域金融不断创新、资源价格波动加剧、国际竞争与合作不确定性加大、内外贸联动不断加强,由此产生的复杂、复合型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相关研究及高端人才培养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的学科特和优势与上述研究与人才需求高度契合。
2.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需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对食品和食品安全、国资国企的深化改革、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的学科特和优势与国家这一重大发展需求高度吻合。
3.学校加快转型发展的需要
几代北工商人孜孜以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学科形成了独具特的研究领域、方向和成果,为国家及京津冀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突破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瓶颈,助力学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师资队伍与水平
学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58.9%、博士学位占60.3%,40岁以下占50.2%、毕业于外校占94.0%。现有院士、“千人
计划”特聘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级人才17人次,省部级优秀人才48人次;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4个,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1个。
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近5年共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获批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北京市精品教材4部。
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454人;培养硕士8321人,独立招收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24人,联合培养会计学博士38人,校外兼职培养博士29人。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
四、人才培养与质量
学校注重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根据社会需要动态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了课程建设、教学评价、教改立项、二级督导制、双导师制、中期考核、末位监控、创新能力提升等八大质量工程,其中硕士学位论文“末位监控”措施受到教育部高度肯定,北京市学位办抽检论文全部合格。
学校硕士毕业生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iPIN201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学校位列53位。在本校就读硕士研究生的孙宝国、谢剑平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拟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培养方案设置,以国家和京津冀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优势和特为依托,借
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培养模式,强调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双向互动机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博士人才。
五、科学研究与贡献
学校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5年累计科研经费9.65亿元,2016年师均科研经费全国高校排名30位。制定和修订了25项科研制度。
近5年,学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或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4项,其他国家级项目268项,技术转让和咨询服务1599项,“全国食品风险抽检检测数据平台”用于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监管;出资者财务和监督理论、管理会计咨询报告、会计投资者保护指数、服务型制造指标体系、服务蓝图体系被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北京市等政府部门和企业采用;有3项应用经济学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领导人批示,商业景气指数、商品价格指数等成果被商务部采用。发表论文6805篇,其中SSCI和SCI收录论文497篇、第四轮学科评估确定的社科A类期刊论文112篇;出版著作578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5件。主办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85场。
合校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2项,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