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理念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遵循的基本原则,许多历史研究也不断地还原于历史的本来面貌。打开新编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我们会赫然发现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中国的不是陈独秀,也不是李大钊,而是湖南常德人,他就是在晚清镇压自立军起义屠刀下死里逃生的著名翻译家、教育家赵必振先生。
一、自立军中的革命家
赵必振(1873-1956),字曰生,号星庵,湖南省武陵县石板滩人,先后就读于常德德山书院、长沙湘水校经书院。戊戌变法前夕,参加院试,补博士弟子员。维新变法期间,他深受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影响,以广西“圣学会”会员身份奔走活动,支持变法,与黄遵宪、熊希龄、梁启超等交往甚密。戊戌变法失败后,新政废除。1899年,他目睹国事日非,心中悲愤,无以消遣,遂与德山书院同学何来保、胡友业,取岁寒三友之义成立“寒社”,日事吟咏,以抒发胸中郁结之气。不久,杨钙、汪镕以书信参加唱和;蔡忠浩、蔡钟沅兄弟自日本
扬子是谁归,也加入吟咏,时称“寒社”七子。
次年春,唐才常组织自立军,拟在长江中下游起义,派武陵人陈义卿来常德联系。赵必振与何来保闻讯投函于汉口总部,申请参加,获准,负责在常德组织“自立军”。为了联络会党,他们曾在德山乾明寺召集哥老会首领大会,设立机关,相约一旦汉口自立军发难,常德各路兄弟即刻响应。8月21日,自立军事泄,唐才常等人在武汉遇难。湖南巡抚俞廉三派候补知县深赢密来常德,要求常德知府按照名单大肆抓捕自立军成员。与此同时,常德自立军也得到情报,相关人员分头逃离。何来保、蔡忠浩不幸分别在逃匿辰州(今沅陵)和龙阳(今汉寿)的途中被捕,一同押往长沙,9月就义于浏阳门外。赵必振则化装成和尚逃往桂林,寄居在夫家。不久,清廷通缉令至广西,乃由圣学会友人龙赞侯帮助,经澳门亡命日本。到日本后,任《清议报》、《新民丛报》校对、编辑,常以“赵振”、“民史氏”笔名撰文,追念“自立会”死难诸同志,揭露清廷腐败政治。与章炳麟、秦力山、陈天华交游密切,并发愤学习日文。
二、革命理论的宣传家
1902年,党禁稍松,赵必振潜回上海,积极从事译述工作,把当时世界先进的理论体系介绍给国人。他认为清廷已彻底腐败,不可救药,要救中国,须先倡导新思想。是年8月,他翻译出版了日本著名社会主义思想家辛德秋水1901年撰写的《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并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该书不仅深入分析了帝国主义本质,而且还介绍了马克思的观点。全书共分六章,加上书评,共4万多字。第一章《绪言》,严正地指出,帝国主义“劣情恶德”,使世界万邦“精神的”、“物质的”皆受其毒害,使大地无光明,人间变地狱。因此,细心研究帝国主义是二十世纪人士的当务之急。作者在第二章第五节中特别倡导马克士(思)的观点:现在“爱国心”之弊毒已达到极点,暴力反抗必然突起。这种暴力,“非迷信的,实义理也。”该书宣传“极进步之道义”,“极高洁之理想”。当时,《每日新闻》、《中国民报》等报刊和著名社会活动家高度赞扬这一惊世之作。对妄信帝国主义者,“加顶门之一针”。广大国民读之,“则思想亦为之一新”。可以说,这本书是世界上最早对帝国主义进行分析批判的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分析批判帝国主义本质的译著。因此,该书刚一出版就遭到清政府的查禁。1927年,上海学者曹聚仁将它重新标点出版时,在《告读者》中感慨地说:它“这么伟大”,“在25年前,中国学术界已有人来译述这一类读物,真可使我们现在人十分惭愧”。
1903年2月,上海广智书店出版了赵必振翻译日本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全书
分上、下册,共四编,约16万字。该书博采诸家之说,第一次向中国读者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卡尔•马克思的生平及其学说。此译著“为近世之最急要者,而发明社会主义真相之著作。”该书第一编《第一期之社会主义》,分五章。尖锐地批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井蛙之见”,无政府主义是“粗暴过激之议论。”第二编《第二期之社会主义》分四章,为全书的核心,介绍德意志社会主义。其第一章《卡尔•马克思及其主义》中,专题介绍了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第三编《近时之社会主义》,指出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今则如仇”,社会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大异其趣”。第四编《欧美诸国社会党之现状》,主要介绍法、德等国家社会党的历史。此书最后还附录《社会主义及其党与之重要诸件表》,为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提供了126件文稿。同时,还介绍了15篇重要参考书目,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译著目录之一。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指出“社会主义之发达,为二十世纪人类进步必然之势”,“二十世纪者,社会主义时代也”,称马克思是“一代伟人”,《共产党宣言》是“一大雄篇”,《资本论》是“一代大著述”,“吾人不能不近而取之”。该书因这些观点的表述,在当时中国被称为“惊世之作”。该书的出版,奠定了赵必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开山始祖地位,对于戊戌变法失败后,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先进中国人,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此前后,他还翻译了《日本维新慷慨史》、《世界十二杰》、《东亚将来大势论》、《日本人权发达史》、《扬子江流域大势论》、《希腊史》、《罗马史》等多种著作,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译著家和宣传家,对启迪国人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赵必振没有继续高擎他曾经向国人推崇的社会主义大旗,也没有组建或参加改写人类历史的共产主义政党,否则,沅澧流域将会出现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政治领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淡泊名利的教育家
1905年,赵必振去香港任《商报》编辑,因撰文抨击英帝国主义政策,为香港殖民政府驱逐出境。1907年,他曾在广西“圣友会”结识的朋友龙赞侯出任海南澄迈知县,他应邀赴海南创办澄江、迈江两所学堂。1909年,他至奉天追随盐运使熊希龄,在东三省任财政监督官、奉天盐运使等职。辛亥革命爆发,驻奉陆军协统蓝天尉与熊希龄拥护共和,他衔命奔走于南京、上海间,积极与革命党人联系。
1912年3月,清帝退位后,熊希龄出任民国第一任内阁财政总长,赵必振随入财政部任
职。不久,内阁解散,熊希龄调任热河都统,赵必振随之任热河都统署财政厅长、国税厅长等职。在职期间,赵必振被誉为“身为五长,不名一钱”。1913年,熊希龄组建内阁,赵必振再入财政部工作。袁世凯称帝,赵必振著文声讨而遭通缉,避难于湖南长(沙)宝(庆)镇守使梅馨(汉寿人)任秘书长。袁世凯毙命后,赵必振重回财政部。
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桃源人覃振邀请赵必振前往南京政府任职,此时,他绝意仕途,便应约去民国学院担任历史、地理专职教授,又受聘于华北大学任教授,讲授《公羊春秋》和“三礼”。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邀集全国名流100多人在洛阳召开“国难会议”,赵必振经覃振推荐参与期间。此后,他回到湖南,曾任“华洋义赈会”中国董事,湖南水灾救济委员会委员,并先后担任“孔道国学专修学校”、“国学专科学校”的课程。在教学中,他宣扬国学,鼓励青年热爱祖国、抵御外侵,并将其讲稿编成《国学概论》一书出版。抗日战争中,日军进逼长沙,赵必振迁回常德。1940年起,他先后就聘于常德县立中学、私立明义中学担任国文教师,直到全国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赵必振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聘为省文物委员会委员,旋为省文史研究员,
期间,撰写《自立军纪实史料》、《自立军人物考增补》等书,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1956年,赵必振病逝于长沙,享年83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