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志趣高洁的诗句
1.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
解释: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赏析:诗人借圣贤的大多贫贱,感叹自己人生道路的困顿与多阻难,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赏析: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解释: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赏析:“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解释:应该多珍惜这一腔革命的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
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解释: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赏析:“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6.扬子是谁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解释: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赏析: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长安指汴京。本句是诗人因记起朋友被追而向汴京望去,然而却有无数的青山挡住了诗人。境界就变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与挫级有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满怀忠愤的情感。
7.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解释: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针,不永远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赏析: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了他不辞千难万险,赶到南方去保卫南宋政权的决心。忠肝义胆,昭若日月。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解释: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
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释: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赏析: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释: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11.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解释: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12.,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解释: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赏析:“,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1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解释:意思是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
赏析:诗中热情赞美边塞游侠儿的武艺高超、勇敢机智,歌颂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
14.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南北朝)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解释: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赏析:“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牲。诗人用《九歌·国殇》礼赞勇武刚强、死于国事的“鬼雄”的辞语,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托了他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这两联流传万口,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诗句,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解释: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
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1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解释: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赏析:诗人一吐郁闷之气,表达了不向权贵低头的高贵人格,展现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也鼓舞了后人坚毅的独立人格。
1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解释:洛阳的亲友如问起我的情 况,请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中的 冰一样洁净。冰心:比喻心地纯洁。西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 玉壶:玉制的壶。南朝宋鲍照《代白头 吟》有“清如玉壶冰”。“玉壶冰”比喻人 清白、高洁。
赏析:人说冰清玉洁,冰雪清明透 亮,玉壶温润洁净,诗人用这两者互为映衬、相辅相成,共同描摹着自己内 心那始终不曾有过丝毫改变的高洁与纯净。读之,似乎可以看到冰玉相
成的晶莹清透,触摸到带着丝丝凉意的温和莹润,从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 诚挚与洁净。后人也常以“冰心玉壶”来形容人内心情操的纯净高洁。
2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解释: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赏析:“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但诗人却“不自哀”,展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
2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解释: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赏析: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诗的情调由悲痛转化为激昂,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2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  谭嗣同《狱中题壁》
解释:我自己横拿着刀,仰天大笑,我的一片肝胆忠心,只有那两位英雄最了解。
赏析:谭嗣同是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失败后遇害的六君子之一,梁启超与他是至交好友。变法失败,梁启超劝他一起逃走,他却决心留下,以一死报答君恩,并劝梁启超暂时远走他方以图将来。谭嗣同以这首绝命诗,描写自己的心志,诗中洋溢着一片慷慨激昂的豪情。两昆仑: 有的人说是梁启超和康有为; 也有人认为是谭嗣同的江湖知己胡七和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