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地理方面浅谈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分界线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王琳洁 464000
摘要:秦岭淮河一线历来被称之为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本文主要论述了南北分界线概念的提出,唐人感知中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及从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方面论述了分界线的划分依据。秦岭淮河一线是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 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以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和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关键词: 秦岭;淮河; 自然地理 ;南北分界线 
引言:横贯中国东西的秦岭淮河一线,传统上一直被视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20063月,就在安徽蚌埠建成号称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的雕塑火凤凰龙之时,关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城市的争论第一次引起公众关注。20088月底,伴随着江苏淮安开建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这种争论再次蜂拥而起……到底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到底在哪?下面我来阐述一下我的研究结果。
1.地理位置
1.1秦岭淮河线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分界线。《禹贡》中的九州中有六个就是以此为分界的 自西而东此线北侧为雍、豫、徐三州,此线南侧为梁、荆、扬三州。东部徐州与扬州以淮河为界《禹贡》云: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中部豫州、荆州以秦岭淮阳山弧为界“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荆”指荆山伏牛山脉中。“衡”指衡山大别山区的安徽霍山县山均在秦岭淮阳山弧中。“荆及衡阳”应释为“荆山东至衡山一线以南的地区”, 即荆州和豫州是以秦岭东端淮阳山弧为界的。西部梁州与雍州以秦岭为界即“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河”指晋陕间的一段黄河
阳”指华山一线以南, 黑水是梁州和雍州的分界, 大致呈东西走向。“华阳、黑水”是梁、雍二州共同的疆界。“华阳、黑水”实是指秦岭山脉而言[1]
1.2.秦岭的区域 
秦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秦岭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与昆仑山脉相接,蜿蜒于甘肃、陕西两省南部,向东到豫西为伏牛 山、 熊耳山,在河南与湖北交界处为桐柏山, 在豫、鄂、皖三省交界处为大别山,走向变为西北一东南。东西长约 1500km,南北宽200 —500km,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狭义的秦岭是渭河 中下游与汉江上游的分水岭 ,位于陕西省南部 ,东以灞河与丹江为界 ,西止于嘉陵江。秦岭是由数条平行山岭和介于其间的河谷、盆地组成。自西向东秦岭可分为三段。西段分为三支,北支为秦岭, 也称大散岭; 中支为风岭,在风岭与秦岭之间是风一徽构造盆地;南支为紫柏山。 这些山岭海拔均在 1500 以上 ,其中以紫柏
山为最高 海拔达 2610米。秦岭西段是清姜河与嘉陵江、嘉陵江与沮水、褒河的分水岭和发源地。秦岭中段又称作终南山, 主要山岭有四方台、 首阳山、静峪脑、终南山和东光秃 山等,海拔均在2500--3000 m 是沣河、 涝河、子午河、旬河和金钱河等的发源地。秦岭东段呈手指状,向东南展开从北向南依次是:太华山、 蟒岭、流岭、鹘岭和新开河, 海拔均在 1500 --2500米。 南洛河、丹江及其支流银花河分布其间,形成 山河相间的岭谷地形。
2淮河的地理位置
1.3淮河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在三江营南流入江,北流入海。全长皆约1000公里,总落差约1100米。淮河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980米,流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0公里,地面落差约6米,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5万平方公里。
2.南北分界线概念的提出
2.1西段: 秦岭
历史上的表述中 明确将秦岭称为南北地理分界线的并不多见 但赋予其以南北分界意义的则甚为昭彰。陆贽在进谏时以褒斜道为说: “此路若又阻艰, 南北便成隔绝”。所谓“南北”应即南北方之意。上引元稹诗中有“秦岭高崔嵬”之句, 注意到其山体高大。孟贯《过秦岭》亦称: “古今传此岭, 高下势峥嵘; 安得青山路,化为平地行”; 在强调其对交通具有阻隔作用之余, 似乎更注意一种历史传统。欧阳詹《题秦岭》 写道:南下斯须隔帝乡, 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烟景两边意, 蜀客秦人各断肠。这首诗颇值得重视。“悠悠烟景”无疑指自然景观, 蜀客秦人则指人文环境, 而前面两句尤无异于直言秦岭为一条南北地理分界线。显然, 作者认定该线具有综合性的地理分界意义。不难想见, 这种感知在当时应该是一种地理常识。
2.2 东段: 淮河部分的情形较为复杂。有些人对于淮河的地理分界意义也相当重视, 须分别予以检讨。淮
3 唐人感知中的地理分界线
: “淼淼长淮水, 东西自此分”总体而言, 唐人对于淮河作为地理界线的体认较为单薄。如宋之问《初宿淮口》有“况值淮南木落时”, 陈存《楚州赠别周愿侍御》有“淮南木叶飞”, 刘长卿在隋州、江州曾分别有“淮南摇落客心悲”、“淮南木落楚山多”之句。这一意象的形成及传播过程尚待研究, 但其意指淮水应为落叶阔叶林分布南界殆无问题。方干有诗句谓“寒芜随楚尽, 落叶渡淮稀”, 可以为证。此外韩《送李秀才归江南》诗有句称“过淮芳草歇”, 也许可以理解为淮河南北的草本植物有某种变化, 然过于含糊, 难于确指。至于淮水的人文地理意义, 元稹在《祭淮渎文》中曾讲到“经界区夏, 左右万国”。其前半强调政治
地理意义, 后半盖指交通方面的重要性。而更多人将它与古代的楚联系起来, 认为它是楚的北界。贾岛云: “楚从何地尽, 淮隔数峰微”瑏瑠; 方干亦称: “越山直下分吴苑, 淮水横流入楚乡”瑏瑡。因而有不少人认为其在当时仍是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刘长卿《送邵州判官往南》有句云: “相望隔淮长” 瑏瑢, 试想如果只是泛泛一水, 个中的意蕴是甚无谓的。但这样一条地理界线在当时人心目中是否即南北分界颇值得商榷。支持的例证自然不乏, 北方人孙逖在南行途中写有《淮阴夜宿二首》, 其中有“乡情淮上失”、“宿莽非中土”之句 瑏瑣, 其认知方
式与上述北方人对于秦岭的认知方式颇为类同。而韩竑《送郭赞府归淮南》诗谓: “白苎歌西曲, 黄苞寄北人” 瑏瑤, 是其以淮南为南方明甚。
2.3秦岭-淮河一线概念的提出
  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论述是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的。
 
4《新撰地文学》(1908)中的记载
在由张相文发表于1908年的《新撰地文学》中的185页记载: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
这就是张先生对我国北方的描绘。所谓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3]。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论述。
  在张相文的文集《南园丛稿》之中,收录了张相文在1924年发表的《佛学地理志》一文,已明确提到了秦岭淮河分中国为南北。文章对中国进行了如下描述:他首先把中国分成六大部。对这六部他是这样写的:曰本部、曰蒙古、曰满洲、曰新疆、曰西藏、曰青海。本部之地,或称禹域,亦曰汉土。……就自然形势,分南北中三带述之。北带,即黄河流域。南凭北岭、淮水……”说到淮河,他说:唯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实继北岭之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这里已经明确说出淮河为南北之界线。说明张先生早在1924年就用秦岭淮河来给中国分南北了。根据后面的描述而知张相文文中的北岭就是今日之秦岭(看来那时人们还没有把那片山地通称为秦岭),为什么称之为北岭,可能是为了与南方的南岭相对。
  在民国元年(1912年)出版的《新体中国地理学》一书,书中这条秦岭淮河这条线已经出现了。如书中说:本国境内。因山川之形势,政治之区划,可定为本部、东北部、西北部、北部、西部、五大部。对于本部。书中是这样说的:南北二岭,横绝域中,划为三带。黄河、扬子江、珠江三巨川流贯其间。北岭淮河以北为北带,为黄河流域……”这本教科书有一说明,说是这本书主要是参考张相文的地理教科书而作。扬子是谁
  在1935年竺可桢的一篇论文《中国气候概论》中,竺先生就明确说到秦岭淮河线的问题。但是他说的是有一个外国人克雷西(George Cressey1934年写了一本书《中国之地理基础》。书中写道:中国本部山脉之中,最大者为昆仑东支,中国总名之曰秦岭山脉,自西藏而东,几及太平洋岸。此山脉分中国为两大地理区域,气候、农业与人类活动,均有显著之差异。当然,现在看来这种秦岭淮河线由外国人提出的说法是明显错误的。竺可桢先生接着说:凡曾经秦岭山脉者,未有不注意此山脉南北二区域间之差异。推究其因,盖以气候显然不同,遂使华北、华南植物之种类,旅行之方式,以及人民之特性迥然有别。
  在翁文灏193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国土壤与其相关之人生问题》,其中已明确提出秦岭淮河为中国之天然分界线。不过他是从土壤的角度说的。翁先生说,中国土壤天然可分为两大类。秦岭山脉及淮河以北大部分为钙层土,其南几乎全为淋余土……古称秦岭为中国之大限,此观于土壤分布而亦然也[7]
3.南北方分界线
3.1地质上的南北方分界线
我国秦岭、 大别山、 淮阳低山丘陵以北的华北陆块和它以南的扬子陆块,原来是彼此独立的陆地, 中问隔着海洋, 两大陆块约在 4亿年前( 泥盆纪初) 开始接触碰合,直至 2亿年前( 三叠纪末) 才完全连为一体。在约 2亿年的碰接缝合期间( ) ,发生了加里东、 海西和印支三次较大的构造运动, 缝合的标志是两大陆块之间的海洋消失 ,而由褶皱发达的秦岭山脉和淮阳古陆代替。此期, 秦峙、 淮阳古陆则成为地质上的南北方分界线。 由于两大陆块的缝合持续到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期间才完全结束, 所以, 在三叠纪以前,两太陆块一直处在不同的地质发展环境中, 其地质古地理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就是在完全缝合之后 两大陆块也有一段长时间的“ 貌合神离 ,各自保持着自己的特性 ,独立发展。 秦岭、淮阳古陆两侧的地质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两大陆块地壳的基底性质有明显不同。华北陆块地壳基底十分古老,约为 1 8 - -3 2亿年,很早就上升为陆地, 地壳稳定,活动较弱,长期遭受侵蚀 ,地层简单,少见古生代地层。扬子陆块地壳基底皿相对年轻, 8 l 7亿年,地壳活动相对较强,有准地台性质 ,长期接受海侵,古生代地层齐全, 地层多而变动太,海相与海陆交互相地层叠置。 
其次,两太陆块的沉积物和生物落也不相同。例如, 漫长的古生代,华北陆块基本上
保持了陆地环境( 也夹有短期的海相环境) ,在地球史上的几个重要的造煤时期,华北陆块 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形成了面积巨大的煤炭沉积层。生物落化石多陆生生物, 海洋生物化石( 如头足类)也与扬子陆块的不同。相反,扬子陆块基本上保持了海洋环境( 也夹有短期的陆地环境) ,尤其是在几个造煤时期差不多都处于海侵状态,从而沉积了面积巨大的石灰岩层。生物落化石多海洋生物,如扬子贝( 腕足类)、笔石类、夔类等生物广布,而这 些海洋生物在北方地层中却难以到 在上升为陆时期, 扬子陆块多为干热气候, 加上地壳活动强烈,火山多,故而又形 成了成片的红层和火山岩层:扬子陆块矿藏以有金属、石膏、食盐等为主,煤炭较少。秦峙和淮阳古陆南北不同的地质储藏,使拽国的采掘业呈现出不同的布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