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论述类文本阅读例谈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2年第40期
任务阐释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选编有《劝学》《师说》外,还选入了的《反对党八股(节选)》和鲁迅的《拿来主义》的两篇议论文,还有两篇有关读书的随笔属于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的文体虽然形式多样,但学习的任务却是整体统一的,是围绕“学习之道”形成任务链,说理艺术高超,论证手法多样;任务指向特别强调议论要有现实针对性,要有读者意识,要体现阅读的思辨性。河南大专学校
下面我们就以这篇文章为例,来将抽象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相联系的学习任务。
作品选读
◎楼宇烈
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非常受重视。《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
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北国之春日语版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这实际上也是现代教育经常讨论的问题——我们究竟是要培养一个人还是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大学校园的,当时进入学校看到的标语都是“欢迎你,未来的哲学家”……目标是成为一个“家”。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真正的“家”呢?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
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有一些人是本末颠倒的,重视成为一个什么“家”,而忽视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强调职业道德,而不重视人的道德教育。
悼词范文 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批量化、标准化、规范化扼杀了许多学子的才华。
蓝燕拍过什么三级 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意愿,老师再启发也没有用。学生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有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去求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习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泪的拼音 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书院
是自学为主,不是灌输。同学、师生之间相互切磋,这样就能够教学相长。然后才能自由讲学,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
(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阅读体验
俞木盛:老师以前跟我们讲,古代读书人的信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首先是立身。通过这篇文章,我切实了解到,在传统教育中,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十五岁以后的教育阶段更加重视道德修养。确实,各行各业中道德高尚的人给本行业和整个社会带来正向的作用。大多数人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机会,但若能够修身、齐家,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肩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把家庭维护好,把家人照顾好,同样是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王莎莎: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比较深的是书院所继承的传统的教育理念,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蕴含着一种平等精神——所有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任何
学生都不应该被放弃,除了平等,还体现出对“人”的重视;而因材施教则是把“人”变成“人才”的具体方法,学生不是流水线上加工的“产品”,不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器件”,而是有不同特质、有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
周飞舸:从这篇文章中,我体会到传统书院的两种精神。一种是求知若渴的精神:古代書院的学子们背着粮食去求学,主积极动地想要获取知识,不光是对知识的渴求,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另一种是兼容的精神,书院并非是单一地灌输知识,老师并非是持一家之言,他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推崇自由讨论,相互切磋——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下,真理越辩越明,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彭煜华:这篇文章最触动我的是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它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展开,是为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这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我觉得世界上的事情,不光教育,都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重视每个个体。一个从小受到尊重的人,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必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梦幻西游月卡怎么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