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去讨论汽车的电气化趋势未免有些距离感。但是新能源汽车凭借用车成本的优势,以及牌照、限行等政策引导下,已经走进了更多家庭的购车清单之中。不过续航、充电、保值这三大因素,仍然在限制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普及。
    其中,续航、充电问题,随着电池技术和快充技术的发展,以及充电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已经逐渐适应了更多工况环境下,消费者的用车需求。但是在保值率上,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的差距仍然较大。如何能够填补上这块拼图?通过新能源汽车厂家提供车辆回购服务,是解决保值问题的好办法吗?
回购并非新事物
    汽车回购政策并非是新能源时代的产物,其实在传统燃油车时代,这就已经是不少车企玩过的“招数“了。比如2014年的观致汽车,就曾经在全国范围启动“回购保障计划”。当时在活动时间内购买观致汽车,一年后可以通过观致4S店,以80%的购车价格回购所购买的观致车型。
汽车商业险    即使是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今天,汽车回购政策在传统燃油车型的推广中仍然有市场活力。就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东风标致就针对旗下的新款4008/5008,推出1年85折,2年75折,3年65折的保值回购活动。
    当然,从复盘燃油车时代的回购政策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一般都是用来推广口碑、销量表现薄弱的车型。销量和口碑成为限制它们保值率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厂家拿出方案来进行基础兜底。从这一点来看,新能源车也具备这方面的特点。无论新能源车目前销量增幅有多大,但是整体基数还是较少的,大多数新能源车型都还没有完成迭代更新,口碑积累同样薄弱。
新能源车保值没有标准
    但是口碑和销量并非是限定新能源车保值问题的主要原因,没有一个可靠、有效的评估标准才是最为核心的。比如,一款燃油车可以通过它的年限、里程以及保养、维修记录,就可以有一个保值方面的基本评估。虽然品牌、颜,以及真皮、天窗、自动挡等玄学配置差距,也会对保值有影响,但不妨碍燃油车在同一纬度下,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
    但是对新能源车来说,这套标准显然是没有被建设起来的。首先不同于汽车三大件的成熟程度,新能源车成本高度集中的动力电池领域,首先就还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比如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的运用,就算都是采用的镍钴锰化合物(NCM)的三元锂电池,它们的比例也有不同,像NCM523、NCM811等。电池技术的发展,成本的下探,甚至电池衰减等问题,都让市场存量的新能源车身价尴尬。
    另外,新能源车在功能上的更新力度,也是不同于传统燃油车的一大特点。相比于传统燃油车3年中期改款,6年一次换代的常规套路,依托互联网思维的新能源车型理论上可以做到“日日有更新”。虽然在硬件上,厂家会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比如说,你很难在一款出厂支持L2级别驾驶辅助功能的车型上,就提前配备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等硬件。
    高迭代频率“惹麻烦“在新能源车之中也早有先例,当初2020款小鹏G3仅仅在2019款交付半年多之后就推出,而且新车不仅在驾驶辅助功能上有提升,其NEDC综合续航里程直接从365km提升至401km和520km。这在当时直接引起了老车主的不满,最终也是通过置换保值权益或一次性用车、售后等补偿等方案进行安抚。
    回购有作用,也有前提回购政策如同保险一般,在市场化环境之外,具有一定兜底的效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诸多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参与到回购活动之中。不过,由于主导回购的都是各家厂商,所以政策制定的诚意也是各不相同。
比如特斯拉在2015年就曾针对旗下的ModelS推出过50%的购车价回购政策,基础要求是3年内行驶里程少于6万公里。但这个政策并没有推行多久,仅从2015年4月持续到次年的7月份。随着特斯拉的逐渐国产化,以及价格不断下探,官方恐怕也很难承受保价带来的市场后果。
    特斯拉的做法也是行业的缩影,威马汽车、云度汽车、北汽新能源等,都曾推出过自己的回购政策,但持续时间都很难超过半年。而且门槛往往设计的也比较高,比如威马汽车必须购买电池租用套餐,其回购政策本身是不包含电池的。云度汽车除了年限和里程要求外,还需要在官方购买商业险。
    毕竟厂家层面目前也很难解决新能源旧车的问题,无论是通过第三方,或者采取共享化方案,都很难最终行得通。所谓回购政策,更多是在前期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换取新车的口碑。
    总结:新能源车在保值环节,除了通过回购政策扩大受众基数外,还需要打破品牌之间的壁垒,从厂家层面拿出通过大量一手数据,寻有效、可靠,能够受到市场认可的评估标准。这样,未来厂家只需要为自己的产品提供背书,而不是亲身下场。最终将市场的事情,推向市场,实现新能源二手车的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