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的概念
消息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因其在新闻诸文体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数量最多,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文体,故人们常把消息称为新闻。
(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消息的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
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 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 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 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 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 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 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 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的描写,以酿成 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 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 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朴有天最新消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 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 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 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 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 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 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消息写作——导语的写作
一、 导语的性质和作用。导语,就是消息中具有可听性和可读性的特殊开头。它担负着三项使命。①反映新闻的要点;②确立新闻的基调;③唤起受众的注意。人们迫切希望立刻知道最关心或最重要的事实,所以消息的开头要开门见山,直截了断地把新闻的要点突出来,一下子就把人抓住,高潮往往在前,不能搞“悬念”。
西方一位新闻学家说过,新闻的开头应当具有这样的魅力:导语一唱歌,听众就跟着哼哼。也就是说,导语里说的东西,应当能立即引起受众的兴趣并产生共鸣。可以说导语是展示记者水平的窗口。解放前,有家报纸报道蒋介石在清明节回浙江溪口老家给母亲扫墓,导语写道:“清明时节,蒋委员长自宁启程,回溪口老家扫他妈的墓。”标题是:“蒋委员长回老家扫他妈的墓”。真是妙绝了。
二、导语写作的要求。
①要有最重要和最新鲜的事实;
②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③要简明扼要,生动具体;
④要通俗易懂。
例1:
[本报讯](记者:×××报道)不要因为连年丰收,就以为农业已经过关了;不要因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就对农业不那么重视了;不要因为农业所占产值比重减少,就以为农业不是大局问题了;不要认为发展市场经济、让农民走向市场,就可以对农民和农业不管了。这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学习总书记在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讲话后的统一认识。最近江西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制订了在1993年1月12日之前全部兑现收购农副产品的欠帐、彻底解决打“白条”问题等9项措施,作为送给农民的“新年礼物”。
9条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措施是:……
这则消息导语的缺点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不能开门见山,将实质性的内容给遮住了,埋没了导语。其次,消息原文的句子和句法,都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习惯。一是倒装句,二是长句子,读起来费劲。另外不简洁,导语用了200多字,其实只用30多字就可以了。“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春节(或1993年1月12日以前)前10天,完全兑现在收购农副产品时给农民所打的“白条”。
三、导语写作的一般思维过程。
首先要考虑什么东西是你要报道的这条新闻的最重要和做新鲜的。
其次,要考虑你确认的这个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跟什么人有关。
第三,要考虑怎样表达才能最吸引人。
例2:[本报讯]在今天召开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是保证供给、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性一着。
用“米袋子”、“菜篮子”来比喻农村工作通俗形象生动。
四、几种导语的写作特点。
1、概括式导语。
特点: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好处:能使受众一开始就知道整篇消息的梗概或要点。这样的导语最适合用于内容较为复杂、过程较为曲折的消息。注意:虽然是概括式,导语中也要有实质性内容,不能把概括式变成概念式。?
例3:1995年3月1日,《羊城晚报》曾以“广州严格整治近郊采石场”为题刊出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白云山风景区周围和广汕、广深、广从公路两侧的山林,被近300个采石场疯狂地爆石不止!毁容不止!
这条导语不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且使用了“疯狂地爆石不止!毁容不止!”这样贴切而形象的动词和短语,从而更增添了彩,显得生动而有力。
例4:1995年2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中间位置,刊登了报道湖北农业抓得早抓得实的消息。导语:一个大大的“农”字,深深地印在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的心中。新年伊始,他抓了五件事,件件不离农。
这条导语开门见山,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堪称短小精悍之作,完全符合导语的写作要求。
例5:1994年12月24日,中央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结束。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次座谈会的精神是强调今后党委办公厅的工作一定要在务实、求实、落实上狠下功夫,并明确指出:“要讲真话,报实情。”但第二天《人民日报》报道的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为期四天的全国单位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今天在京结束。×××、×××、×××、×××、×××以及×××、×××、×××等领导同志昨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