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姓名
工作单位
生活中的物理
东方市港务中学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题目
电功率的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同步教学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和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电功率的概念,了解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章教材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电能转化为热时,功率和电阻的关系”等。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意图与目标;特与创新):
本章教材与老教材在编写的思路上有所不同。老教材中的“电功率”是建立在学生初步理解机械功、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学习了电压、电流、电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和欧姆定律等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较难理解的“电功”为核心展开的。繁杂的旧知储备,抽象的电功概念,难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而新教材利用生活中供电和用电两方面的例子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对电能有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电能引入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介绍电能表的使用。显然,整章教材是围绕“电能”展开的。对于这个更深层次上反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本质的能量,教材把它放在了突出的地位。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生活经验的作用,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
本章教材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降低了传统物理教学中历来受到重视的一些知识的难度要求。对于老教材中的焦耳定律,新教材只要求“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对于以往较为繁难的、大部分学生难以掌握的有关电功率的计算要求,已改为“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只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如课本第39页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在说到两物理量‘成正比’、‘成反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条件:关系式中其他物理量的大小不变。”显然,教材对知识要求如此定位,尊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内容简介;概念图(思维导图);深度与广度):
为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教材提供了许多开放性的素材。本章教材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绝大部分问题是属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所需的资料、数据,经过思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关于“电流热效应的利用和防止的调查和建议”、“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电器设备和输电线路,出不安全因素,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或口头的建议”等。学生参与了这些实践活动,通过观察、调查、思考、分析,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培养。本章教材在最后设置的“我还想知道”栏目中的“有的电池在大功率放电而失效后,放置一段时间,还能再‘生’出电来,这是为什么?”的这一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思维空间。这种“课虽停而思未止”的问题设置方式是新教材的一大特。
教材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该有利于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本章的内容选择及编写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本章教材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如“探究电能表转盘转动快慢的原因”、“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电能转化成电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电阻的关系”、“电功率和安全用电”等。教材设计的“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探究方案没有像以往的教材那样给出具体的“原理”、“步骤”、“记录数据的表格”等,只是列出了一系列启发性问题,便于学生在自行设计探究方案时理解实验设计思想的内涵及确定合适的步骤。为了让学生首次设计的探究方案获得成功,教材增添了“电能表上铝盘转动快慢的原因”的前设探究。本着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对于这一探究活动的要求明显高于前面的探究活动。在“评估与交流”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实验中“最可能出现错误的是哪几个环节?”“在哪方面容易出现较大误差?”“你发现了哪些新问题?”等。“交流”中首次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并明确“交流”的组织形式。教材安排这个成熟完整的探究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统筹兼顾的设计和规划能力、观察和动手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至于教材中安排的“电能表的使用和读数”、“用电器铭牌的识别”这些隐性的探究内容,着重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问题的能力,即“非科学”的通用实践能力。
新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增加了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密切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愉快地步入科学殿堂。如本章设置的“章首语”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戈壁滩的风车,并以此作为素材,设计了一些环环紧扣的富有激励性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又如课文第一节用两幅组合图展现了电能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入“电能”的概念。再如第四节教材以“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一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讨论。本章教材多处采用这种新课的导入方法,为学生提供熟悉、有趣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新教材注重物理知识的运用,密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供了许多知识应用的实例,如“家用电器的电功率数据”、“电视机和电风扇的散热措施”、“对于安全用电的讨论”、“空气开关”等。在“想想议议”中提供了“顾客和售货员的矛盾”等事例。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意义,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强。
   
教学建议(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1.根据《标准》精神和学生实际,合理地把握教学的深广度。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3.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应让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