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音乐作为作曲家王立平老师的呕心沥血之作至今仍然被视为经典,获得广泛好评,作为演唱者的陈力、吴碧霞的《红楼梦》插曲演唱都曾经获得王立平的高度评价,二者的演唱有哪些不同点?吴碧霞演唱的《红楼梦》插曲为何能在陈力的原唱已经相当成功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笔者带着上述疑问,重点从情感表达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两者演唱形式、技法、特的异同以及给我们启示。
【关键词】电视剧《红楼梦》插曲;陈力;吴碧霞;版本比较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成了一种经典,同时其具有巨大魅力的音乐也被人们广为传唱 ,《红楼梦》插曲中女声独唱的曲目分别为《序曲》《紫菱洲歌》《红豆曲》《题帕三绝》
《枉凝眉》《分骨肉》《叹香菱》《秋窗风雨夕》《葬花吟》九首。1987年至今,在完整演唱插曲的陈力、郑绪岚、吴碧霞中,作曲家王立平曾说“陈力的嗓音与我的音乐是一体的”,“她(吴碧霞)的声音非常甜美,表现极为细腻,有一种心灵的穿透力,极佳的乐感特别能打动人。对《红楼梦》的理解更是非同一般,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我的原意”。从民族声乐的角度来看,陈力与吴碧霞的演唱各有千秋,在各自演唱氛围的需要重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笔者立足于个性的需要,对陈力、吴碧霞演唱的情感表达进行比较如下:
情感是一首作品的灵魂,对于一个演唱者来说,拥有再好的嗓音条件或是再好的声乐演唱技巧,如果唱歌不用情感,那这首作品肯定是不成功的。只有优美的声音,伴着清晰的咬字,再加上真挚的情感,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才能在声乐技巧的衬托下将作品表现出最高的艺术境界。
一首作品的情感都是跟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相关联的,电视剧《红楼梦》音乐的原唱陈力情感细腻温婉,每首歌都有一种哀伤楚楚的感觉,虽然是为了吻合作曲者王立平的创作风格,但其声音中表现的真切感情却是不可取代的,这应该是受到了剧情的影响,也跟她生活中遭遇的不幸有很直接的关系,例如在《红豆曲》中,该曲在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出
现了共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贾宝玉等人为薛蟠过生日时的饮酒聚会中,贾宝玉行完酒令所唱,形式主要是男声轻唱,无伴奏,音乐的思想基本是围绕林黛玉而作,可以理解为一种贾宝玉对林黛玉喜爱的一种情感唱段;第二次出现在最后贾宝玉与史湘云分别后,宝玉坐在江边的石头上,该次的《红豆曲》由陈力演唱,有乐队伴奏,贾宝玉回想着大观园中的一切,看着一望无尽的江水,锦衣玉食的生活和平时一起嬉戏的妹们仿佛都随着江水流向远方了,而宝玉自己却无法忘掉这无尽痛苦,音乐在这里与背景遥相呼应,同时凄婉的旋律也为宝玉的凄惨经历作了一个大结局。第一次出现时是男声独唱的,陈力演唱的是第二次背景出现的《红豆曲》,她将“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得更漏呀”直接处理为一个渐强的线条,并且在“眉头”那里加入了嗽音,表现出主人公的伤心无奈;吴碧霞在此处也是渐强的处理,但在最后的“呀”字那里采用的弱收。“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那一句,陈力将前半句处理为渐强,后半句情绪稳定,到“绿水悠悠”重复的第三遍才渐渐弱收,表现出一种情绪的宣泄,同时,在这几句反复的电视背景是贾宝玉在走路的一个画面,他要离开这让他发愁之地,通过陈力演唱情绪的稳定,也表现了贾宝玉内心经过挣扎后的一种平静。与陈力不同,吴碧霞在这一句的渐强处理一直持续到“绿水”,“悠悠”两字突然弱收,后面重复的两遍“绿水悠悠”持续渐弱结束。
总体来说,陈力与吴碧霞演唱的《红楼梦》插曲的大体风格基本一致,都非常透彻的领悟到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但个性的展现上,在仔细分析的时候会发现细微的差别,陈力演唱朴实亲切,不论是咬字还是风格上都能给人一种平实感,感情表达方面更真切一些,从电视剧角度来说,她的声音就是《红楼梦》中形象需要的声音,但在专业技巧方面还是有一些不足。而作为后来者的吴碧霞的演唱可以说在对专业技巧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感情的表达也很到位,从专业角度来说,堪称完美。用吴碧霞自己的评价来说,她是将这整套的曲子作为一种艺术歌曲在演唱,而不仅仅是一个电视插曲。
通过比较两个经典版本的红楼梦的演唱,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要想出的演绎一部经典作品,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理解和剖析其作品内涵,借鉴他人之长,发挥个人特。
参考文献
[1]于林青.《满腔惆怅无限感慨一电视连续剧插曲与主题歌赏析》,《艺术探索》,1993年第1期:第50-57页.
[2]蔡志妮.《浅谈音乐的风格特征》,《黄河之声》,2011年第21期:第99页.
[3]吴延.《影视剧音乐的特》,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63-69页.
[4]李宁宁.《谈王立平音乐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黄河之声》,2011年第5期:第114-115页.
[5]顾娜.《续缘红楼,梦里传歌——由吴碧霞全版主题歌曲音乐会再谈红楼》,《音乐生活》,2009年第1期:第41页.
[6]吴爱芳郑绪岚.《论电视剧音乐的特殊性》,《艺术教育》,2005年第2期:第25-26页.
作者简介:李莲莲,女,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教育学院青年教师,硕士,专业为音乐表演,研究方向为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