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廊
“马”成语文化探究
许丽娜 伊犁师范学院
摘 要:自原始社会开始,便出现了有关马的图腾,在语言文化领域,形成了众多以马为语素构成的成语。马成语在《汉语成语大辞典》的700多条动物成语中所占的比例最高。本文将以《中国成语大辞典》为基础,探讨其收录的“马”成语隐含的独特文化。
关键词:马;成语;文化义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142-02
一、引言
汉民族是一个对动物崇拜历史悠久的民族,《尔雅•释畜》中记载“六畜”的名称有109个之多,其中有关马的有51个,居“六畜”之首。衍生出的有关马的成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涛的《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录了145条以马为语素的成语,本文以马成语为基础,探索中国汉民族的马文化,发掘中华文化极强的包容性。
二、生肖马成语蕴含的中华文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马就被记录于《诗经》中,出现次数多达五十多次。本文着重探讨以成语的形式来表现马文化,从马文化折射出的中国古代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角度,探索中华文化的价值。
(一)马成语蕴含的物质文明。
首先,马作为一种坐骑兼交通工具,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文解字•释马》记载,
“马,怒也,武也。纵观中国历史,自秦始皇以来,就对对外战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秦始皇曾组建皇家铁骑兵来抗击狼族和匈奴的入侵。之后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也都是马背上的战争。长期的战争生活,出现了与战争相关的马成语,数量庞大。战争初期,需要做好应战准备,出现成语“招兵买马”、“洗兵牧马”来扩充军队实力。只有“兵强马壮”才有胜利的希望。战争过程中,士兵服从指挥,在《左传•襄公十四年》中产生“”。人人都希望自己一方可以“马到成功”,把对方杀的“人仰马翻”。搏杀的“人困马乏”也不敢松懈,否则容易“马失前蹄”。战乱的同时,带给百姓一幅生活惨象,成语“兵荒
马乱”形容战争背景下人们居无定所的生活环境。家里的精壮男子奔赴战场,多数只能是“马革裹尸”,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所以老百姓极度的厌恶战争,渴望和平,“马放南山”、“休牛归马”等成语就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这一心愿。
其次,马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养的动物之一,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也有紧密的关系。《山海经》中最早记载的天马,是
一种 “其状如犬而黑头,见人则飞”的怪兽,之后衍生了“天马行空”的成语,用来表现才子创作作品时文笔的奔放,才思的敏捷。随后出现的”倚马可待”也形容作家创作时的速度快。科举制出现后,寒门贵子可以通过十年的寒窗苦读而登科及第,孟郊•《登科后》中出现的“走马观花 ”及中举后“走马上任”这类成语的出现,反映中国古代对于知识和人才的尊重。马成语中反应古人政治生活的“指鹿为马”和“三马同槽”。其中“三马同槽”出自《晋书•卷一•宣帝纪》。是说汉代曹操为丞相时,曾梦三马同食一槽,非常厌恶,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并非人臣,日后必图谋篡位”。还有反应古人生活场景的“斗鸡走马”、“车水马龙”,这是太平盛世的繁华象征。“万马奔腾”展示市井生活的热闹场面。“跑马卖解”则指古代杂耍艺人骑着马表演各种技艺。通过这些成语,我们便可以窥见古人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马成语体现的精神文明
当马的成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它不再局限于反映人们物质生活,而是逐渐深入到语言中,文化中,折射
古人的精神生活,处世态度以及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趋向和脉络。
1.马成语中的古代哲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不仅有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也有提倡阴阳五行的道家文化,这些文化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蕴含了丰富的哲理。马的成语中,出自道家经典《庄子•知北游》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产生了成语“白驹过隙”。古代哲人由一匹跑过缝隙的白马联想到了时间的飞速,生命的短暂,人生应当遵循顺其自然的无为状态,产生对于生命本体价值的思索。又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成语揭示的是人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变幻无常,指导世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状态,体现出辩证法的哲理。《礼记•学记》中出现的成语“车在马前”,含义是大马在前拉车,小马跟在车后,这样小马能更快的学会拉车。形容做事时如果有好的指引,就容易学会。这些成语包含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哲理。此外,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弓调马服”、“不食马肝”这样的成语都体现着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哲理。
2.生肖马成语中的人生态度
在诸多马的成语中,有一类成语借马的皮画人的骨,以马育人,反映人积极和消极两个不同层面的人生态度。出自《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中的成语“饮马投钱”。比喻做人廉洁不苟取。出自唐•李郢《上裴晋公》中的成语“龙马精神”,形容人的精神高昂旺盛。出自《水浒传》第十一回:
“异日不死,当效犬马之报”中的“犬马之报”形容人像犬马一
142
文化长廊
画面是众多人向往的,当人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不禁感觉到这种场景真实存在,笑容不自觉就会浮在脸上。
希施金的画作不断创新,大胆尝试实践,但他的技法依旧高超,大自然景物的真实呈现,为俄罗斯风景画添上灿烂的一笔。
这里的解读也会呈现信息的生成和保存。温馨幸福是信息保存,但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正是作者想表达的。而又由于读者不同对母熊或者小熊的偏爱就是信息生成。例如小孩就是觉得小熊很爱,对于小孩来说可爱足以。
2、列维坦的画
《深潭旁》是列维坦创作于1891年,这是对其哲理的深刻描绘。画中:日暮降临,天边漂浮着几朵白云在夕阳的映射下,有些发红,湖岸上架设着三个圆木搭成的木桥,木桥把深潭分成两部分,就像两个完
全不一样深潭。一边,暗淡平静如镜面一样,在镜面上反射出漆黑的森林和夕阳暗淡的光,另一边,则潺潺流动,波光粼粼,似乎在讲述着什么。
这幅画似乎在讲述一个童话故事,一个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也许在这个深潭里居住着一个美丽的人鱼公主。这就是列维坦的美丽,他的作品都让人不禁产生幻想,不禁赞叹到画的意境多么高深。这是列维坦在特维尔创作的,据说不远处就是普希金创作《美人鱼》的地方,多么奇妙。
如果没有了解背景知识,很难读懂这幅画,在这幅画里,那圆木,深潭,就是信息保存,也因此这幅画会生成很多信息。会有社会阶级,也会生活压力,也有美丽的憧憬。
《金秋》这幅画被特列季亚科夫收藏,列维坦于1895年创作了《金秋》,并在下一年24届巡回画派展展出。
这幅画乍一看我们能清晰看见绿景物,这是仲秋常见的情景,俄罗斯中部潺潺流动的小河岸边的景。列维坦对这幅作品植入了大量的心血,他彻夜难眠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观者体会着仲秋的情感,正是这种精神让列维坦到秋景的真谛。天晴气爽,阳光普照大地,河流,树木,这些都是在讲述夏季已经离开,秋季即将到来,秋季的寂静在这幅中已经完全展现出来。当然最突出当属白桦树,金黄的秋装,左侧白桦树像小姑娘一样亭亭玉立,右侧的小河流向远处的枯草,田野。天上的白云飘荡在天际边际与大地森林相接。当观赏到这幅画时人们很快就被带入这唯美的景里,如同作诗一样美丽。
这幅画也是世界闻名,好评如潮。仲秋既是金秋,黄是主调,这是这幅画的主要符号,它保留着那秋天的内涵美,也保留着白桦树那坚挺的身姿。只是我们读出的感情是喜悦,还是希望,这要有读者来定。
这些所有的画作,直观图都是保留信息,而每一部分表达的情感则是信息生成。画是符号形式,所传达的精神就是符号内容。
参考文献:
[1]安娜.埃诺:《符号学简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2]任光宣:《俄罗斯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3 期。
[3]黄闻:《知识之窗:森林歌手一希施金》[J].俄语学习,2003第3期。
[4][英]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5]池上嘉彦:《诗学与文化符号学》,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样报答别人的恩惠。“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形容做人说话算话,不再反悔。这些是反映人生的积极态度。
而在马的成语中,也有一些表现了古人消极的做人处事态度,含有贬义。出自《谷梁传•僖公二年》的成语“马齿徒增”,形容的是一些人对青春年华的虚度。出自宋•刘安世《尽言集•应诏言集》:“恣其毁誉;如害之马;岂宜轻议哉”中的“害之马”形容危害集体的人。“盲人瞎摸马”指做事盲目行动,导致危险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指鹿为马”、“心猿意马”、“溜须拍马”、“裾马襟牛”等成语富含贬义的彩。
三、结论
本论文通过马成语源头的剖析,探寻了汉民族的文化源头。把马的优良特性与古代士人的精神品质、价值体系联系起来,窥探动物与文化的相关性。本论文通过整理、分析,发掘了它在汉语宝库中的位置。马成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智慧的象征。将马文化定规在成语这种汉语形式中,使两者水融,表现汉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许晋,马丽娜.生肖动物“马”成语及其文化义探析[A].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2013,22(1):74-78.
[2]房培.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D].[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中文系,2007.
[3]冯晓莉.从“马’’字成语谈汉字魅力[N].各界广角,2005-9-17(157).
[4]王乙米.汉语熟语中“马”文化的阐释[N].青春岁月,2011-3-15(29).
(上接第141页)
143
>三马同槽是什么生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