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影视动漫
电影情书》之读者反应批评与阐释—接受理论
张孟蝶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 《情书》是日本著名作家岩井俊二的知名著作,而改编自小说的同名电影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部著作有广泛的受众,历经时间的考验,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读者反应批评与阐释—接受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这部作品。
关键词: 《情书》;岩井俊二;读者反应批评;阐释—接受理论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4-0118-02《情书》是日本著名作家岩井俊二的一部充满美
丽爱情与人生思考的著作,被中国女作家安妮宝贝称为是有着“樱花般淡淡清香的感情”。而作者岩井俊二根据自己的小说《情书》改编执导的同名电影《情书》在1995年3月25日首映,好评如潮,并获得了1995年蒙特利尔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第19回日本电影金像奖优秀作品、优秀音乐等奖项,还有优秀男配角、优秀新人演员奖项,导演岩井俊二与几位主演收获了无数奖项、荣誉和高人气。可以说,《情书》确实是一部当之无愧的优秀著作。
对于《情书》这部值得人们深思与研究的作品,有人对其中的日式死亡美学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平行叙述的角度入手,更多的是从爱与表达的方面着手,可是很少有人从读者反应批评、阐释—接受理论的角度来研究著作《情书》。文学作品注定是为了给读者阅读而生的,所以用读者反应批评、阐释—接受理论来研究这部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充满悬疑的情节安排接受美学大师沃尔夫冈·伊瑟尔把文学文本视为一种“召唤结构”“启示结构”,认为读者会想象与补充文本中一些不确定的空白。而一个乐于和读者互动的作者会在文中留下悬念和空白,向读者发出召唤或者邀请,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岩井俊二在《情书》中设置了很多悬念和空白,可以看出作者十分注重和读者的互动。
在《情书》的开头,书中的男主角藤井树就已经死了,第一章就是藤井树死于登山两年后的忌日。这种匪夷所思的开头让读者充满了疑惑:男主角开场就死了,故事要如何继续下去?没有男主角的爱情故事要如何讲述?可以说,《情书》的故事从一开头就充满了悬念,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紧接着,剧情进行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转折,女主角博子并没有如读者所想的那样以泪洗面,而是以一个非常俏皮的恶作剧式的方式来寄托自己对于男主角藤井树的思念和问候:她给同学录上的藤井树家那个已经无人居住的旧址寄了一封信。这样出人意料的发展情节让读者感到十分新奇,从而被设置的悬念吸引。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在千里之外的小樽市真的有一个叫藤井树的女孩,她莫名其妙地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来信,重重悬念第一次有了交织,在读者心中织就一个巨大的谜团:为什么博子本该无人接收的信竟然寄到了?为什么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不仅名字一模一样,连住址也一模一样?女孩藤井树收到陌生人的来信又会如何做呢?
可见作者非常擅长设置悬念,他通过双方数次的
信件往来,慢慢解开一个个谜团。博子渐渐明白那边
来信的藤井树并不是出于恶作剧的动机而自称藤井树,而是她就叫藤井树。另一边,藤井树这个女孩也
开始明白莫名其妙的信件由来。此时,靠信件交流的两个姑娘开始就男主角藤井树展开一系列的回忆与讨论。于是一开场就死了的男主角藤井树也仿佛在这一封封的往来信件中活了过来,那一段埋在过去的男藤井树与女藤井树的懵懂情愫也渐渐展现在读者面前。种种悬念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召唤结构被岩井俊二运用得炉火纯青。在他巧妙设置的悬念和空白面前,读者情不自禁地展开想象,填补空白。这部作品能获得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作者良好的召唤结构和成功设置的悬念。
二、“情书”意象的意义召唤在《情书》这部作品中,“情书”这个意象在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是从表面来看,全书似乎并没有所谓的“情书”。全书中,男主角藤井树似乎既没有给年少时的暗恋对象女藤井树写情书,也没有给未婚妻博子写情书。那么,为什么这部作品会叫“情书”呢?
事实上,整本书都是在讲情书的故事。本该是男藤井树写给女藤井树的跨越多年的情书,通过博子的穿针引线以及博子和女藤井树的层层深入调查、回忆,最终抽丝剥茧般传递到了女藤井树的手上,这是一封多么奇妙又深情的情书啊!这封贯穿男主角短暂一生的情书不仅感动了博子,感动了他情书的真正传递对象——女藤井树,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和观众。
如果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这本书处处都有情书。博子寄往本来无人签收的男藤井树家旧址的那封信:你好吗?我很好。这不正是博子写给已经逝去的男藤井树的情书吗?而男藤井树在借书卡上写了无数次的名字和画在借书卡背面的女藤井树的画像,不也正是男藤井树写给女藤井树的情书吗?其实整部作品都在书写传递感情和记录感情的信件。
读者在这些来来回回的信件中一次次猜测,绞尽脑汁地想象,猜对或猜错,由浅至深地猜测、证实、推翻、重构“情书”这个意象,在经历了一次次费解又顿悟的过程后,读者仿佛也参与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进而仿佛也参与了作品的重重构建,也对作品中的感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记忆”的构建与重拾
这部作品在叙述上大量地使用了“记忆”与“回忆”这两个元素。故事一开始男主角就死了,所以关于男主角的事情和男主角与女藤井树、博子之间的感情发展都只能靠回忆来叙述。回忆既可以富有层次地揭开故事的谜团,也可以更好、更自然而非故弄玄虚地
第9卷第4期
Vol.9 No.4119
解开谜团,让读者的参与感更强。
也许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抑或是因为“斯人已逝”,在两个女人的记忆中,从始至终,男藤井树几乎隐去了大部分的缺点:在博子眼中,他有世上最澄澈、干净的眼睛,“一见钟情”让她感动,甚至连沉默寡言
和不主动求婚都成了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而在女藤井树眼中,男主角是和自己同名同姓的甜蜜烦恼,他安静、喜爱画画,但却会为了她而出头打架。他在图书馆几乎不帮什么忙只会乱涂乱写,临转学之前还去她家她帮忙还书。点点滴滴,貌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却细致地勾画出了男藤井树的形象。其实男藤井树自然也有很多缺点,从秋叶的口中就可以看出,他不善言辞、沉默寡言,面对女生时更是显得胆怯而尴尬。可正因为他已经逝去,在两个对他有感情的女人的回忆中,她们渐渐淡忘了男藤井树所有的缺点,想起的更多的是他的优点。越是更多地回忆和男藤井树相关的往事,越表现出两个女人对男主角的感情之深沉和深刻。
故事的解密层次也和记忆有关。最开始,女藤井树根本没有想起男藤井树,或者说是压抑在内心深处,轻易难以想起来,而她最开始想起男藤井树还是在重感冒时记忆深处的朦胧印象。然而随着信件交流的深入,记忆也层层展开,渐渐清晰,男藤井树的形象随之变得愈发丰满、完善。
在逐渐清晰的记忆中,悬念解开、形象清晰,我们也和作者一起用感情构建起了我们心里那个感人的故事。
四、层层巧合的精心设计
在岩井俊二的《情书》中有很多精心设计的巧合,可以用“无巧不成书”来形容。
首先,地址的巧合。在本该是改建为公路的无人签收的地址,竟然还住着同名同姓的人,由此开启了这个故事中最巧妙的双人信件的叙述模式。看起来发生这种巧合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作者借博子之口说出读者心中的疑惑——怎么可能这么巧?可以看出,岩井俊二对于读者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好,并在后文给出合理的解释,既让读者感到巧合,又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
其次,姓名的巧合。正是因为同名同姓,信件才能互通,也正是因为同名同姓,男女藤井树的感情才会有这么多的细节和记忆。在小说之初,两个同名同姓的人在博子那里就仿佛是一个人,博子在女藤井树的信件中看到了男藤井树,很长一段时间,博子都难以辨别。这固然有她余情未了而自我催眠的因素,但也有在同名同姓的基础上作者从博子的角度把男女藤井树合二为一的成分,进而从女藤井树的角度间接展现男主角的巧妙构思。
最后,长相的巧合。女藤井树和博子的长相几乎一模一样。这种一模一样不仅只是男藤井树因长久相思产生的个人感觉,作者为了让读者不产生这种误会,特意从邮递员、出租车司机等人的角度说出了两人容貌上的相似之处,可见这种长相的巧合是客观的而非主观臆测的。正是因为这种巧合,从年少时就一直暗恋女藤井树的男主角才会在看见博子之后就说“一见钟情”,如果不是这样,这两位女士也不会因为男藤井树产生潜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男主角的角度来看,也许这两个姑娘自始至终就是一个人。她们一个代表男主角学生时代的美好又深沉的暗恋,另一个代表男主角成年时的感情。这两个姑娘的合一几乎就是男
主角那波折、沉默、短暂却又持续了一生的感情生涯。
仔细想想,这些巧合又充满了趣味,在博子和男藤井树这一对情侣中间有个第三个人——女藤井树。她既有男主角的名字又有女主角的容貌,这不是很奇妙又充满想象力的巧合吗?这些巧合让读者吃惊和深入思考,最后却又忍不住会心一笑。
五、“爱”与“死”的终极探讨
在《情书》这部作品中有非常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读者去探讨和思考。首先是关于死亡。从博子的角度来说,男藤井树的逝去让她开始思考死亡这个人生命题。她从难以面对,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将来信错认为是来自亡人,到渐渐能够比较平静地和女藤井树谈起男主角学生时代的故事,再到在秋叶的鼓励下,鼓起勇气走向男藤井树死亡的山上去对着山谷大声呼喊,跟男主说出最初的情书:你好吗?我很好。这是博子面对死亡的层层释然。最终,她如秋叶所说的,放过了男藤井树,也放过了自己。
文章主演的电影而女藤井树也有面对死亡的经历,即她父亲的死。女藤井树的家中母亲和爷爷的关系波涛暗涌正是源于她父亲的死。这个家庭经历了男主人的死亡之后,妈妈怨恨爷爷没有听专家的意见而擅自出门,爷爷也承受着心理压力,家庭关系很紧张。
女藤井树关于死亡的感悟几乎都来自她的父亲,即使在听到了男藤井树死亡的消息,打击之下想到的也是父亲的事情。而那一段男主角想给女藤井树表白而登门还书的情节,就是因为女藤井树的父亲新丧,女藤井树因此没有去上学,而男主角为了在转学前向女藤井树表达自己的感情特意前来。而后女藤井树在返校后发现男主角已经不在学校,桌子上放着一束菊花。在父亲已死的情况下,女藤井树无法容忍心里有隐约情愫的对象也这么死去,于是才失态地做出了在教室摔花的举动。
可是随着女藤井树高烧不退,出现了和她爸爸当年相似的情况,妈妈和爷爷因为当年的心结再一次争吵,之后爷爷拼命背起女藤井树跑向医院,最后其得到救治活了下去,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结也终于解开了。
在勇敢地面对死亡之后,人们慢慢放松、放下,放过死者也放过了自己,最终都用爱弥合了死亡带来的伤痛。
如果男藤井树没有死,那么他年少时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博子不会知道,女藤井树也不会知道。也许死是可怕的,可是没有他的死,谁也不会知道他的爱。在他生前,他的爱无人知晓,也许会在沉默寡言的他的心里埋藏一生。而在他死后,他的感情随着读者宛如福尔摩斯般跟随往来的信件推理,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在《情书》这本书中,没有死,就没有读者眼前的爱,也就没有《情书》。
爱与死,貌似截然相反的概念,其实是一体的。我们因为爱而生,也因为爱而死。我们因为生而产生爱,也因为死而更懂得爱。死的伤痛,也会渐渐被爱弥合。
六、结语
《情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青春电影,它充满着悬念和起伏,让读者将自己的很多思考放进去。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而这部作品就是一部非常曲折又富有意味的作品。
现阶段,我国电影市场很流行青(下转第122页)
122
影视动漫
潮。无论是正面宣传还是,都对影片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郭敬明并未就此作出回应,同时作为90后的年轻一代更是大肆夸赞与追捧,反而将这则带有讽刺、批评性质的新闻评论作为“新闻”进行了舆论传播,网民对此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尽管《小时代》系列影片一直饱受争议,但在舆论宣传上却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电影宣传充分结合O2O 的营销模式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O2O 这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它凭借自身的独特性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小时代》创造的票房神话也正是得益于O2O 营销模式。
乐视影业通过与其他平台合作,如乐视网、人人网、搜狗等,组织策划了“粉丝”在线抢票的环节。令人感到疯狂的是,在短短的5分钟之内,四五千张电影票被全部抢光,令人震撼。同时,乐视影业在电影院开展了“首映嘉年华”活动,更是把所有期待《小时代》电影上映的全国“粉丝”的热情调至最高点,主要意图是把简单的看电影组织成一个盛大的聚会,同时吸引“粉丝”盛装出席这一活动,使大家在奢华的气氛中享受和体验成为电影《小时代》中一员的真实感受,让他们通过这种仪式感获得更多的心灵满足。
乐视影业通过嘉年华这样的活动方式让大量的“粉丝”驻足围观,其制造的爆炸式的热点为影片宣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线上和线下结盟让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三、结语《小时代》系列电影一路过关斩将共获得近18亿
元的票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这也成为华语系列电影最高票房,堪称票房大赢家,该系列电影采用的多元化的营销策略是其票房大卖的关键因素。作为一部纯商业电影,我们也明白,该影片在文化价值方面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叫好声与批判声共存。更多的人认为,《小时代》从电影艺术来说是失败的,甚至有人直言《小时代》根本就不能称为电影。即使从营销方面来说,它提供的也并非一个完美的范本,也有饱受争议的做法,如炒作、负面宣传等。所以,《小时代》在某些营销思路和策略上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但未来电影若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就要谋求商业和艺术的共赢,兼顾质量和市场。从舆论环境来看,希望媒体、业界人士以及网友能共同营造一个宽容、平和、健康的舆论氛围并对其加以适当地引导,让其摆脱弊病,走向有序发展。如何拍出商业和文化价值兼具,进而达到双赢局面的电影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参考文献:
[1] 陶东风,杨玲.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2.[2] 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M].上海三
联书店,2008:81.作者简介:高甜(1993—),女,陕西西安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17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从事中亚文化传播研究。
(上接第119页)春片,《匆匆那年》《致青春》《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微微一笑很倾城》《栀子花开》等不胜枚举,笔者认为《情书》这部作品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巧思。笔者期望国产青春片也能渐
渐脱离模式化走向深刻,给观众带来真正值得思考的青春。参考文献:
[1] 岩井俊.情书[M].穆晓芳,译.南海出版公司,2009:
1-206.[2] 杨春.《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之读者反应批评研究
[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202-203.[3] 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苑
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493.[4] 王丹.姚斯的接受理论与《红楼梦》的解读[J].文
学语言学研究,2007(2):60-61.[5] 解跃芳.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托妮·莫里森的《秀拉》
[J].世界文学评论,2008(2):142-145.作者简介:张孟蝶(1993—),女,湖南株洲人,文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影视文艺理论与创作。
(上接第109页)切的关系。对于时尚,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准则,根据心目中的时尚来衡量自己的生活,通过相应的生活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也将自己的时尚与所看到的节目对应起来。播音主持人的语言风格除了前面所说的个性化、口语化、具有亲和力之外,还需具有时尚这一元素。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要把握当前的时尚之风,在恰当的时
候应用网络上的时尚词语。一些网络节目受到无数观众追捧的原因就是其风格与语言时尚度极高。比如,高博主持的《博乐先生微逗秀》《家庭幽默大赛》《购时尚》等节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这和节目的内容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更多的是高博在主持过程中能够将时尚充分展示出来,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同时,在当前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还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元化也成了现在很多产品、服务的特征。如果播音主持人长久保持一种主持风格,会让受众在长久的观看过程中产生审美疲劳。只有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紧密结合起来,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开拓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节目展示在观众面前,才能让节目走得更远,才能真正获得观众的认可。
总之,在当前语境下,播音主持人要在保持自己独特个性的基础上,多运用口语化的方式主持节目,同时将时尚这一元素充分融入主持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播音主持。播音主持人要保持较好的亲和力,才能让自己主持的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从而获得较好的收视率,才能真正达到为广大观众服务的目的。参考文献:
[1] 解俊格.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J].
赤子(上中旬),2014(21):8.[2] 陈李赢.试析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特征[J].新闻研
究导刊,2015(18):109.